[台湾人说台湾] 受访者:Mr.zhou,50后台湾本土人,亲和力极强,市场嗅觉敏锐。毕业于辅仁大学,有两岸履职经历的资深商业地产高端经理人,曾供职于大统百货、大立伊势丹百货、福华大饭店. 凯撒大饭店. 豪景大酒店、好又多量贩(诚达集团)、北京中友百货、北京世贸天阶、北京乐成中心等。
台湾很像包容、慈祥、勤俭持家的母亲
Q:您作为台湾本土人非常有发言权了,想让您感性地描述一下台湾文化。
Mr.zhou:台湾的历史阶段性比较强。比如我1956年出生,我的父母经历了日据时代,然后是光复台湾之后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时期。台湾在日本统治之前是被大清帝国统治,明朝统治时期荷兰人也占领过台湾。所以台湾其实是个糅合了不同文化的小海岛,除了原住民外,很多人都是一百年前或者几百年前从大陆各个地方移民过去的。他们非常有个性、吃苦耐劳、愿意打拼。因为他们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过生活。国民党从光复台湾算起也就是60年左右,然后好不容易换成民进党,现在民进党又换成国民党,再接下来是谁,谁都不好说。这是台湾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台湾有两个族群,一个是原住民,在当地土生土长,还有是移民过来的外来族群,他们很多元化。这两大体系接受不同政治的统治、管理。要生存,就必须适应能力很强。在台湾,你会发现台湾人都比较彬彬有礼。因为除了政治的竞争、斗争之外,大家在生活、工作上是很紧密团结的,大家彼此之间也都会互相照顾。
在台湾对政治有兴趣的人可以很投入,对政治没兴趣的人就躲开。台湾有蓝营、绿营,他们在选举过程中相互竞争,但是只要选举过后,大家关系都还好。这是历史的环境造就了台湾的属性,以前好几代人都接受外来统治,现在好不容易可以自己管自己,大家都很珍惜。
内地人认为投票是形式主义,但是台湾人认为投票很重要,可以决定由谁来管你、谁来为你服务。台湾大部分时间像是母亲在持家,她很包容,让人比较有安全感。大家会到全球各地去工作、打拼,回到台湾岛似乎有浪子回头的感觉,好像重回母亲怀抱。台湾的贸易比较强,工业排在全世界前十几名,这需要靠男人到处打拼,而整个社会是妈妈在持家照顾,所以台湾很像包容、慈祥、勤俭的母亲,她不会排场很大,妈妈的手臂永远在呵护着大家。
在台湾没有审批的概念
Q:您在台湾、大陆都工作过,感觉两岸的商业文化有哪些不一样?
Mr.zhou:我12年前来北京工作,感觉北京相对上海来讲商业化滞后一些,因为它是政治中心,ZF管制很多。比如那时我创建北京中友百货,在玻璃窗上贴个海报、门口挂个牌子,都有人管。在台湾除非有安全问题,人家才会管你。
大陆流行一个词叫“审批”,因为ZF管制比较严格,台湾没有审批的概念,或者说没有管制那么细。另外大陆和台湾消费者心态也不同,台湾的消费者清楚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该涨就涨,该跌就跌,但是大陆的消费者认为ZF应该规定价格,这就是计划经济造成的。虽然现在逐步在开放,但是达到某种程度,ZF还是会干预。所以在大陆,除了判断市场之外,还要充分理解ZF的要求和管理手段。就像前一阵联合利华、宝洁价格稍微涨动发改委就经常找它谈话。
在台湾不会这样。比如台湾的油价是相对自由的,市民会根据国际油价判断应该涨还是跌,自由民营的石油公司可以自动竞价、竞争,然后消费者会判断买哪家比较合算。台湾的通讯费也是这样,有言传电信、台湾大哥大、中华电信三家,消费者会选择,竞争会让商家自动促销和降价,如果是垄断,消费者感觉就不一样。看有线电视也是一样,大陆都被歌华垄断了,你爱看不看,在台湾是可以竞争的。
这些不同的地方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我们刚开始开中友百货的时候,发现我们商场弄得比人家好,商品不错还便宜,为什么消费者老爱往西单商场去,不来中友百货?后来慢慢才理解。琢磨出来以后就不一样了,每天生意特别好。我们要想办法让消费者接受我们,就要充分理解当地的体制、思维和背景。
在北京我很想念台湾小吃
Q:您在北京时最怀念台湾的什么?
Mr.zhou:在北京我很想念台湾小吃,在台湾甭管多晚,走出家门,到处是干干净净的面摊或者小吃摊,可以很安心地坐在那儿吃。在7-11的便利店你要什么小吃也都可以买到,生活很轻松、很自在。人与人相处也比较亲切、温柔,有时在面摊吃东西确实忘了带钱,跟老板说一下,下一次送来,他也不会说你。
台湾没有经历文革,儒家教育根深蒂固,我们从小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教材而且要考试,一直到大学都授这门课。课堂上讲的是公平与道德、家庭与伦理,人跟人之间相处相对融洽,具体体现在服务方面也是。
我们发现台湾人和大陆人讲话的口气、口吻都不一样。我刚来的时候很不习惯,我爱人是北京人,她不习惯我的讲话方式,她讲话快,只要一个字能讲完,她绝不会用两个字,我是最好用三个字讲。现在我们的孩子已经学会跟他妈讲话的方式和跟我讲话不一样。在台湾,我们家长打电话去学校咨询事情,老师不是叫你什么女士,而是叫你“妈妈”或“爸爸”,完全跟着孩子来称呼家长。
我的孩子将来可以当动物园园长
Q:关于子女教育问题,您更倾向于让子女在台湾上学还是在大陆呢?
Mr.zhou:我比较习惯一家人在一起。我觉得学习是终身的、无所不在、多元的,不管在哪里,在中国、台湾、国外都可以学习。
在台湾家长有两条教育路线供孩子选择。一条路线像大陆一样也是要考名校;另外一条路比较自在的,在台湾有所谓的森林小学,意思是他不那么在意升学,而侧重于专业素养,叫职业教育体制,在里面会很自在,也可以念到研究所、博士,你可以死K书或者学技能。
世界本来就很宽阔,我不会太要求我的小孩学习要特别好。她现在比我更有前瞻性,有一次我问她将来想干什么,她说想当动物园或者植物园的管理人员,她非常喜欢动物、植物。我觉得这样也很好,因为在这个领域上,也可以做得很出色,当动物园园长或者植物园园长也很棒。
我现在主要培养她五种能力:语言能力,包括中文和英文,还有就是懂音乐、懂美术、懂体育、懂电脑。掌握这些必须的工具就够了,其他的无所谓。因为人的智力、能力是有限的,太多的东西灌进去,其他的会被排挤掉,有了这五种能力,其他的知识让他长大了有空间可以吸收,这样他将来会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