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象表明,中国目前正面临着债务持续攀升的窘境,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当下,还在打击虚假贸易行为。这导致了6月银行间利率出现暴涨,同时李克强总理也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货币政策新思路。然而此刻狂潮持续上演,未见消退。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于7月的第一周放贷达到277亿美元。
与之相比,四大国有银行6月份全月共放贷440亿美元。其中354亿美元是在前10天贷出,当时隔夜利率还未出现暴涨。“7月的新增贷款井喷是因为有6月的信贷积压”,SSN报道称。此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恢复正常(从6月20日的峰值13.44%下降至3.35%),银行显然认为此时再次起动放贷已经很安全。

这很奇怪,假如四大行本来就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那么实际上贷款闸门关闭的信号已相当清楚了。
要么是政府给了银行暗示继续放贷,要么是银行为获取利润公然藐视政府的政策信号。无论是哪种情况,这都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局面。
过去一个月对银行来说十分艰难。尽管最近几天稍有好转,四大行目前的市值却临近历史低点:

难怪即使当6月信贷经历寒霜之时,建行、中行和工行却都继续推出理财产品。所谓理财产品是指证券化的长期贷款,和影子借贷有异曲同工之妙。
理财产品会恶化国家流动性和债务问题,使得资金在极高的利率下被投机到非正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项目中去,而债务人往往很难偿还。据说中国工商银行在不久的将来还准备出售326亿美元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尽管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销售获利,但其却并不被记录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SSN报告称权威人士预计,7月第一周四大行存款流失超1170亿美元及存款增长放缓的步调来看,“钱荒”危机可能会继续。或许,中央政府也该考虑再下发一条通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