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我国共新设立了24支中外创业投资私募基金,新增可投中国大陆资本量为21.58亿美元。其中有两支影视投资基金,总目标募集金额所占份额达到了新设立基金总计划募集金额的34.1%。这两支影视投资基金表现最为亮眼,弘毅投资与尚世影业共同建立的专项影视基金和诺亚财富与博纳影业发起的影视投资基金迅速成为市场焦点。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表示,目前我国影视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各路资本纷纷蜂拥而至,其中私募基金投资可谓中坚力量。事实上,早在2005—2007年间,影视市场已经得到了资本的青睐,但吸引到的个人投资者居多。且不谈许多个人投资者将自身主观意愿强加于影视剧拍摄过程中,导致作品质量整体下滑,最重要的是引发了行业的盲目投资。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对影视业的了解粗浅,投资几乎可以视为赌博,这一股力量的介入使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对影视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作用,同时也使个人投资者受到了严重的亏损。
在市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下,初期的个人投资者逐渐被淘汰出局。然而我国影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并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资本怎会由于一时的受挫而驻足不前?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专项影视基金“粉墨登场”,其可谓是影视投资大戏中的绝对“主角”。专项影视基金能够有效避免投资盲目性,控制风险的能力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有极大优势。此外,在最近设立的私募基金,一般都由影视公司与投资公司共同联手,这样投资的胜算将大大增强。
但是话虽如此,我国影视基金的盈利情况却并不非常乐观,能够获得较高盈利的基金为数不多。为何会出现投资收益与行业发展相背离的情况出现?其原因在于影视投资的风险较高,我国尚未形成对影视作品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以及担保体系。价值评估体系、担保体系的缺失,不仅使基金投资过于谨慎,而且也是投资亏损的重要诱因。
我国亟待健全影视价值评估体系,引入“完片担保”体系,同时建立成熟的投资模式。目前我国相关机构在对影视剧价值估值时,较多将导演、演员的名气以及个人价值观融入在评估过程中,对剧本质量的把控能力也较低,将造成估值与实际价值偏差较大。影视价值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可复制、实用性较强的标准,否则在影视产业中难以形成理性投资风潮。“完片担保”是通过引入保险公司或担保方,保证投资人所投资的影视产品能够符合前期约定的内容和形式要求。这种模式已经在欧美电影市场中广泛采用,获得了极好的效果。我国之所以迟迟不能推广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的业务尚未延伸至其中,在这方面需要保险公司的积极参与。
蔡灵表示,成熟的投资模式对于基金的发展而言也非常重要。到底是对影视公司进行投资,还是对单片进行投资?是投资制片环节、发行环节还是院线环节?如果进行全面投资,那各部分的投资比例又需如何分配?这些都是影视基金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并建立相对稳定的模式,整个投资才能算为实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就当下而言,基金在影视市场最好进行全产业链投资。制片方能享有版权收益,发行方的风险最小,而院线方则具有较强的渠道优势,全产业链投资能使基金收益最大化。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影视业是文化产业中发展势头最好的子行业,市场潜力巨大。5年之后,我国影视业发展有望赶超美国。然而现阶段影视业发展过程中横亘着一个严重问题是如何使资本与影视实体经济发展进行妥善结合。资本如水,能促进影视业的发展,也能阻碍影视业的发展,引导资本进行理性投资是当前影视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和完片担保制,将能妥善使资本与影视实体经济融洽相处。
转自:
http://www.ocn.com.cn/info/201307/wenhua0814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