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1740 4
2013-07-14
第三节破晓VS经典管理理论
一、 破晓营销战略与波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波特的低成本战略是公司战略,通过把公司做大做强,从而达到以势压人、以规模取胜的目的。就如同欧盟任何一国的货币都很难成为世界性通用货币,因为欧盟任何一国的经济总量达不到这种地位,但欧盟所有国家的货币统一起来就有了这种可能,因为欧盟所有国家的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经济的32%,这就是规模的优势。苏宁和国美也是运用此类战略的典型,通过在渠道上的垄断地位,压低进货成本及分摊运营成本,达到规模化、低成本运营的优势。
    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实际上很相似,集中化是集中于某类客户群或产品,集中于产品实际也是集中于客户群,差异化是面对全产业提供有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但对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有需求的实际上是全行业范围的某类客户群,因此这两者很类似,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同一问题。集中化是从客户或产品的范围来看,而差异化是从产品的特点来看,都是通过集中为某一细分客户群提供相对于竞争对手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来达到拥有相对竞争优势从而赢得竞争胜利的目的。
    波特的差异化战略与战争中攻击对手的防守弱点本质是相同的,因此破晓营销战略中的出奇制胜原则与差异化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破晓营销战略不仅强调出奇,建立差异化,更强调以弱胜强,不仅通过差异的要素战胜对手,而且还要利用质量原则、数量原则,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战胜竞争对手,同时在一些情况下还敢于正面痛击对手,打垮对手的意志,使对手再无还手之力,从而获得市场竞争的最终胜利,而这些是差异化战略所缺失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破晓营销战略从以弱胜强出发在营销领域做了系统性深化,针对头脑、区域、策略、营销力、市场分析等领域,开发出一系列的创新性市场工具及策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探测、突破、扩大、延伸市场的营销实战管理体系,从而帮助企业真正将营销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商业实战中。
二、 破晓营销战略与定位理论
    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建立的定位理论认为定位就是对产品在未来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情,改变的是名称、价格及包装在潜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
    定位理论中的位置其实类似于破晓营销战略对头脑突破中的特征,但破晓营销战略基于心理学特征分析理论提出的特征更接近于消费者头脑的本质。定位理论定的是一个位置,而特征则可以是多个,是一组特征的集合。可口可乐并不缺乏位置,其经典的特征早已存在于消费者的头脑中,但它仍然被竞争者打得左支右绌、进退失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只占领了消费者头脑中的一个特征,并没有形成一组特征的防线,而一个特征是不足以防守住如此广阔的市场区域。
    一组特征的集合并不是仅指建立多个子品牌,而是指品牌可以通过一个基本的特征去获得多个关联的特征,从而占领消费者头脑的多个区域,并形成强有力的组合防守。王老吉曾经取得的成功源于对多个特征连续不断地攻击,而并非仅仅是将品牌确定一个位置,蒙牛曾经的成功也是如此,正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多次特征攻击才能成就蒙牛的高速发展之路。
    特征第一并不仅仅产生在产品的品类上,而且还包括社会、行业、消费者、企业的多种概念,特征全系图谱就是消费者头脑中的特征地图,是头脑战争中的军事地图。特征就如同战争中的要塞,占领者通过要塞控制周边的土地和人群,因此特征就有了战略性、防守性的属性,以此识别特征的重要性。因为特征与特征的重要性不同,要占领一组特征就必须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所以根据特征全系图谱就产生了特征进攻与防守的策略,从而更有效地占领消费者头脑里的多个特征,获得更多的市场领域,而这是只有一个位置的定位理论所无法做到的。
    定位理论还认为客户的认知很难改变,并不寻求改变客户的认知,也并没有提出在同质区域的竞争方法,定位理论实际上针对的只是四种市场竞争区域中的隐性区域。而对消费者头脑的突破并不仅仅是对消费者认知的突破,还包括需求的突破、感觉的突破、情感的突破,这四者应当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有效突破消费者头脑的防线,并赢得消费者长期的偏爱。因此在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仅有定位理论是难以帮助企业获得持续性的竞争胜利的,要赢得竞争的胜利必须有更完善、更符合实际的营销理论。
三、 破晓营销战略与蓝海战略
    蓝海战略由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提出,其认为不应一味细分市场满足顾客偏好,而应建立在价值创新的基础上,改变产业限制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以重新设定游戏规则,从而获得更快的发展。
    蓝海战略所谈到的非竞争性市场空间是破晓营销战略中的创新性区域,是四种市场竞争区域中的一种。蓝海战略主要分析的是如何发现创新区域,而破晓营销战略主要讲的是如何在创新性区域中赢得胜利。发现创新区域并不能自然而然获得竞争的胜利,创新区域一样存在竞争,就如清嘴含片遭遇市场溃败,没有正确的市场竞争战略,即使发现了市场中的创新区域,也不能占领并保有该市场区域。
四、 破晓营销战略与4P、4C、4R理论
    箱核(DFSC)市场分析法比4P、4C、4R营销理论更接近于营销的本体,4P、4C、4R由于分析角度关系,都有其局限性,而箱核(DFSC)市场分析法从营销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避免了采取一种角度观察营销所带来的局限性,而三维(区域、要素、利益相关者)一核(客户)的组合,使市场分析重点突出、条理性更强,更有利于企业的实战操作。
    如同“盲人摸象”的故事,差异化战略、定位、蓝海、4P、4C、4R等传统经典理论都只是“摸”到了竞争这头大象的局部,而对其他部分缺乏认识。在不适当的市场区域中应用错误的理论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极其危险的,就有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随时都有可能坠入深渊。因此破晓营销战略基于竞争的整体,从以弱胜强的角度提出商业竞争的制胜之道,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让商业成功之路如青天般宽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7-17 22:50:07
中国未来要健康可持续的高速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从追求经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从ZF支出主导转向内生式经济增长。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需要从两个根本点同时入手:第一、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市场,帮助经济顺利转型;第二、提高经济效率,减少ZF干预,通过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去除无谓的效率损失。这两点一个是扩大市场规模,一个是加强市场的力量,从这两点入手进行深化发展可以紧扣住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要害,纲举目张,逐步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到种种难题。
        管理与经济是一脉相连。劳动生产率是整个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于创新。经济界大多认为创新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但经济学对创新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认识与种类的归纳上,从何处创新、怎样通过创新赢得市场,从而真正地提升劳动生产率,这些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需要运用管理学进行指导,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真正的突破必须依靠管理学和经济学比翼齐飞,缺少了任何一个都将关山难越。
创新必须满足市场需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而这种创新只有在管理的指导下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持续性成功,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如通用汽车多款式车型对福特T型车的冲击、苹果时尚手机对诺基亚直板手机的创新,都体现出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个典型的例子,IMB做为全球计算机行业长期的领导者,如果没有郭士纳在管理上的创新,在上个世纪就已成昨日黄花了,那里还有今日的辉煌。正是由于持续出现苹果、IBM、通用这样具有创新力的企业,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才会持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美国的强大并不是偶然的,其根源在于管理思想的领先性,才能指导企业进行不断的创新,进行市场上的突破,同时由一个企业效率的提高,扩散到一群企业效率的提高,最终使美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超越了其它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作用是为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管理指引下的创新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真正的源动力。
        思想体系的领先与国家经济的领先与有密切的联系。文艺复兴运动通过传播独立、自主的人文精神使欧州社会充满了活力与创新,从而超越了东方的老大帝国。而近代美国凭借管理上的优势逐步站稳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二战后的英国曾展开过一场论战,英国在技术和工艺上并不比美国低,但经济却为什么落在美国的后面,最后发现英美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差距所造成的。这种思想体系的竞争从最初的普世价值观逐步深化到管理体系上,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美国在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战后更是在战略、营销、组织、运营等方面形成了多方位的优势。
        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有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管理思想,否则一国的经济很难保持持续性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的衰落固然有其经济政策上的原因,但在管理思想上没有形成对美国管理思想体系性的超越是其根本原因。虽然有丰田管理模式这样的创新突破,但这只是管理的一个方面,日本在管理整体上的创新仍然不足,这导致了目前日本除汽车等少数几个行业外,其它产业乏善可陈,创新力下降,连索尼、松下、夏普这样的企业也出现连续多年的亏损。
        未来中国经济要转型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完成两件事:第一要让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要拥有能够超越现有管理思想的管理理论体系,使企业具有持续的创新力。第一件事是由经济学来解决,而第二件事应当由管理学来解决。
传统的“中国式管理”其实是“中体西用”的思路,以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而东西方文明确实各有所长,西方文明注重理性与辩证逻辑,所以能在管理等领域建立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缺点是由于现代管理体系发展时间并不长,体系中的断链与缺陷仍然较多,还不是很完善,因此面对很多具体问题并没有适合的解决办法,而东方文明重谋略、讲实用中的变通,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灵活多样,但缺点是没有底线的变通会导致缺乏诚信。根据东西方文明的特点,其实合适的融合之道是“西体中用”,以西学为本,中学为用,以中学的灵活变通来补充西学的缺陷和实际应用的不足,同时以西学的体系和规范来剪裁中学,去除中学中的有害部分。
“西体中用”或许是中华文明重新走向辉煌的有效途径,至少在管理学是适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西方管理学严谨的科学体系基础上,发展出超越西方管理体系的管理思想,从而帮助中国的企业提高创新力、赢得市场竞争,最终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本书在管理领域对中西方文明的融合进行了有益探索,将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按照现代商业逻辑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并将其纳入到整个管理理论体系中,创立了建立在中西文明融合基础上新的管理思想。
本书的主旨就是告诉企业从何处创新、怎样通过创新赢得市场,就如苹果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曾经获得的成功。让这种成功成为常态,而不是灵光一闪。让成功大道如同青天般寥廓,让市场突破如同按图索骥般容易,避免因为不懂市场而盲目创新、不懂市场竞争之法而中道夭折,从而使中国的创新之力能蓬勃生长,让古老的东方文明焕发出勃勃新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0 13:02:58
谢谢楼主分享  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2 00:09:24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3 12:15:06
很牛的书!竟然能把消费者头脑里的特征全部找出来,从而让头脑进攻更有章可循,而且还整合了蓝海、4P、4R、4C等理论,确实是经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