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3-7-17 23:40:54
gxlao 发表于 2013-7-16 11:11
这几个猜想的提出和证明好像对数学科学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数学家应该学冯诺依曼
一针见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8 21:27:19
陶和陶团队对张结果的改进工作,目前已遇到障碍,进展缓慢。早有人断言最多只能逼近到1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8 21:28:20
此定理的价值远超张和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8 21:30:00
看热闹的不少,入门的不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8 21:33:17
判断是否是伪科学最简单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将该定理否定。

这样的高人至今还未出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9 07:09:52
gxlao 发表于 2013-7-16 11:11
这几个猜想的提出和证明好像对数学科学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数学家应该学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学了数学家,经济学家学了冯·诺依曼。于是,经济学家都学了数学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9 07:13:11
yzfj 发表于 2013-7-17 05:27
时不时的有些“科学疯子”在包括中国科学院数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摆阵。30多年了。呵呵。引的杨乐院士曾经在 ...
所以美国没有cctv,希腊也要取消cctv。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9 07:18:13
min_lotus 发表于 2013-7-17 15:53
楼主,你看过哈代的书没?你能给大家解释下黎曼猜想不?
定理中的数学表达式就与哈代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9 07:24:04
楼主,这50万的钱我们不想挣,你还是把你的证明贴出来吧,不用等3个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9 07:36:34
yjxy6868 发表于 2013-7-19 07:24
楼主,这50万的钱我们不想挣,你还是把你的证明贴出来吧,不用等3个月。
你≠我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9 09:48:13
民科的特点:不问问题问八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1 21:05:18
神马情况?中国数学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1 22:24:02
不知挑战得怎么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2 10:07:27
远小于一个农民工一天创造的价值,混饭吃的高级乞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2 10:30:05
难道农民工也想挣这50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6 16:27:10
十天已经过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6 17:31:05
李政道:所有的对称性都建立在不可能观察到某些基本量的前提之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6 21:13:04
海龟李博士的院士成才记
(注:此文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李博士和张博士分别在国内最著名两大学府的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该两大学府的名气之大,国内无人不晓,就连美国人都知道,因为他们分别被称为中国的哈佛和MIT。两人本科毕业后,都参加了考G考托,在这两个大学,学生出国就跟官二代当官、富二代经商一样顺利成章。显然,对这两位智商很高的数学天才来说,考G考托都是小意思,就跟当年关云长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一样易如反掌。

很巧的是,两人均被美利坚合众国某著名大学录取为博士生,而且更巧的是,两人跟随同一位导师,其研究方向为数论理论,好像是啥孪生素数猜想。此猜想甚难,李博士和张博士,潜心研究了5年,均未能攻克,但是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他们两人就像双子星座,是该大学数学系两个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们2人关系密切,像是同胞兄弟,由此2人研究孪生素数,按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天意如此,按美国人的说法就是上帝安排的。如果发现他们两人躺在草坪上聊天,那一定不是聊绯闻侃八卦,而是讨论著名的数学难题。

在他们导师眼里,这两人都是数学天赋极高的人才,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李博士要比张博士聪明点,而张博士要比李博士刻苦点;如果李博士再刻苦点,应该能早日攻克该猜想;当然如果张博士再聪明的,也应该能率先解决该问题。1993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李博士和张博士先后顺利通过答辩,获得美国理学博士学位,并均获得了答辩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未来孪生素数猜想必将由这两位年轻的博士攻克,但是具体是谁,或者还是两人合作完成,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争论非常激烈。好在,美国人会自嘲:“我们达成的共识就是我们对此问题没有共识”,最终的共识,还是将这个猜想留给上帝来揭晓吧。

美国是一个很实用的国家,尽管两位博士的水平很高,但是数学专业确实不太好找工作。两位博士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faculty的位置,只有一些教授承诺的博士后短期工作机会。此时,国内学术界求贤若渴,对美国毕业的两位博士伸出了橄榄枝。两人的母校老师很欢迎两位博士海龟回国发展,并承诺直接给予副教授职称,其他方面也有一些优待,比如10万元的启动经费,校内2居室的房子等等。李博士想到即使做博士后,过2年还得找工作,到时候美国就业形势不知道咋样?目前国内发展势态不错,不如回国发展看看,如果不行再申请出国做博士后也不迟。张博士没想太多,只是想继续博士期间的研究,能有一个博士后的工作也不错,担心回国后有很多琐事影响自己的思路。

于是两位好朋友找了一家当地最好的餐馆,一起吃了一顿大餐,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话。第二天,张博士亲自开车送李博士到机场,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之后,李博士就搭乘国航的班机直飞北京,回望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他在心中默默说道美国再见了,他万万没有猜想到:他即将开启丰富多彩而又充满冒险刺激的大陆学术之旅。

李博士回国后很快就发现,国内有很严重的SCI崇拜症。SCI对于海龟博士而言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中文核心期刊,很容易。以前读博士期间,导师不让他们发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SCI论文。李博士熟读中国历史,非常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他立即顺应国内潮流的发展,以超一流的智商和超勤奋的工作,不断在国际数学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李博士知道国内有些人靠发表SCI论文成为百万元户,但是李博士更清楚发表太多的垃圾论文对一个人在学术界长远发展不利,说不好就成为了一颗颗定时炸弹。所以,李博士的SCI论文,既有高端产品、也有中端,偶尔也有一些低端,三者相互结合,论文既有质量也有数量,让人几乎挑不出毛病。没过几年,李博士的SCI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直线上升,他很快成为他所在大学的学术明星,不久就破格成为李教授,然后杰青、长江等头衔蜂拥而至。

此后,在北京多日雾霾之后的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李杰青心情特别好。李杰青对国内的样样基本都比较满意,就是对北京无处不在的雾霾不太满意。每当北京的天气阳光灿烂,李杰青的心情就特别好,好像是回到了在美国躺在阳光灿烂的草地上和张博士谈论数学难题的快乐时光。李杰青在他宽大豪华的办公室里,喝着美国开会带回来的高级咖啡,忽然想起多年前在美国读博士时一直思考的孪生素数猜想问题,决定先申请一个973项目。

在国内工作多年,李杰青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赵本山式的学术忽悠: 孪生素数猜想可是一个国际上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美国ZF持续投入大量经费都没有获得彻底解决,我们尽管在此领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要想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没有大量的经费支撑是肯定不行的,没有一个大团队协同创新是完全行不通的...。
在持续多年运作下,李长江终于当上了973首席科学家。从此,他有了花不完的经费,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经常应邀做学术大会的主题报告,不断给青年学生做如何成才的大会报告。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李首席逐渐取代了很多歌星影星,成为了很多博士生心中崇拜的新偶像。甚至有些女博士的QQ签名都改为:“找对象就找未来能成为李首席的男人!”。

功成名就的李首席有时也会回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艰辛岁月,觉得当年毅然从美国回国的决定是无比的英明,对党和ZF、学校领导内心充满感激,正所谓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李首席也终于明白了在美国期间一致苦思不得其解的圣经中提到的“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原来,中国学术界完全按照耶稣基督规定的马太效应运作,难怪发展如此迅速?本来李首席对于占有过多资源、项目和经费还有一丝内疚感,想到了马太效应,他终于释然了。

有空的时候,李首席也给在美国的同学张博士打电话聊聊天,每次打电话好像张博士那边的生活依然平淡如水波澜不惊,职称依然是讲师,孪生素数猜想也没有实质性进展。张博士有时也会被李博士的精彩生活所吸引,但是想想国内有太多的应酬,太多的会议,觉得自己实在应付不过来,也就想开了。李首席经常出入五星级宾馆参加高级研讨会,在李首席指点中国数学界发展方向的时候,张博士经常一个人在后院抽根烟,静静想想孪生素数问题,越想越觉得打开孪生素数猜想的大门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似乎就缺少一个灵感。

在学校大会上,李首席作为海龟代表做大会发言,以亲身经历和成才过程,潜移默化地证明了中国梦比美国梦好多了。美国梦太小太具体太个人,啥子一个别墅两部车,三个孩子一条狗。我们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多么伟大多么宏伟多么壮观。在一片如雷鸣般的掌声中,李首席也觉得毅然决定回国奉献的自己有些了不起,感觉有些飘飘然了,甚至有些担心自己腾空而起...。在掌声中,李首席在自己心中再次毅然决定: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彻底解决孪生素数猜想问题。

他将他对孪生素数的多年思考,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的博士生们,告诉了他庞大的团队成员们,让他们去努力思考,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去攻克...

大海龟李首席确实不同凡响,一有空就到课题组指导博士生研究孪生素数猜想,被学校评为劳动模范。后来,教育部的领导也知道了,很快授予了李首席杰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奖。

但是,李首席实在太忙,有很多的会要参加,有很多的项目要申请,有很多的评奖材料要提交,很多项目评审要参加...。很多会,李首席也不想参加,但是没办法,学术圈老不去开会,就像娱乐圈老没有绯闻一样,很快就被大家忘记了。李首席终于领悟了自己长期不理解的金庸小说中所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李首席热爱研究,一周不管多忙,都争取能和学生讨论一次孪生素数猜想,有些不必要的应酬能推掉就推掉。但尽管如此,李首席也比很多大牛教授在研究上化的时间多得多,遭到了很多大牛教授的冷嘲热讽,比如李首席既当教练员又当运动员,李首席是故作清高,看不起国内的同行等等。对于这些说法,李首席总是一笑了之,也不辩解。李首席知道如其浪费时间辩解,不如用于研究孪生素数猜想。

然而,博士生们的功底毕竟有限,每每走到攻克大门之前又阴差阳错的转回去了。当然中间成果还是很多的: 比如孪生素数是有的,他们还是很多的,也许是无穷多的...

然后,大家都清楚的,973项目结题了,在李首席的正确领导下,该973团队协同创新、攻坚克难,发表了大量的SCI论文,还有几十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很高,据说是中科院规定的1区论文,引用次数也很高,比其他一些973项目只有一些3区和4区的SCI论文强多了。专家评审会上,李首席主持的973项目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结题成果被评为优秀。在课题团队成员鼓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李首席顺利申请到了几个国家级的奖励。

不知不觉,李首席具备申请院士的资格了,本来李首席不太想报,觉得做研究不能只想着评院士。但是校领导不同意,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院士苗子,咋能半途而废呢? 校长亲自主持李首席申请院士的校内协调会,并指示科技处要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李首席能够当选...。至于院士,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那是一个副部级的官位,其实精通历史的李首席明白院士其实相当于古代的翰林院大学士,可以给皇帝提建议、写本子、拟圣旨,岂是区区一个副部级官员能比的。

2年一度的院士增选是中国科学界最万众瞩目的事件,评上院士相当于到西天取到真经,立地成佛的过程;一个人在当院士之前,只是一个教授而已,要知道中国的教授(包括教授级高工、教授级研究员等)约有100万之众。而当上院士,您就属于那1000多人的小团体,他们才是学术精英中的权威,学术权威中的泰斗,学术泰斗中的精英。

李首席也不记得跟随校长拜访了多少院士、向多少领导做了汇报,科技处长也不知道带了多少礼物,送了多少张购物卡,漫长的1年增选过程终于结束了。李首席由于在孪生素数等方面奠基性的工作而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有人甚至将李院士的工作与多少年之前的陈景润院士对1+1=2的贡献相提并论。

但是,我们的新科李院士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他似乎已经看见了解决孪生素数问题的大门,但是就是没有找到进入大门的钥匙,准确来说还缺少一个灵感,可是这个灵感在那里呢?李院士越这么说,别人越觉得李院士不但学术水平高,而且还非常谦虚,对他更加崇拜了。

李院士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崇拜之声、渐渐地李院士忘记了去想这个灵感究竟是啥?有时他也安慰自己这个问题也许就不存在最终的解,否则他有这么多经费,这么多人手,怎么可能还解决不了?有时他也暗自庆幸自己及时回到了中国发展,要是在美国也许不但没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像自己的同学张博士一样在某个2流大学当讲师。想到这,李院士长长出了一个气,默默地说道“此题无解,何须灵感!”。

至于解决孪生素数猜想的灵感,上帝本来多年前就要给他们两个的,可是没想好到底给谁,就想再观察一段时间再说。上帝和佛祖也许是好朋友,都喜欢心诚则灵。上帝后来看到李博士回到中国整天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去研究孪生素数问题,知道他对这个问题也不是真正感兴趣,就给了一直坚持研究该问题、仍在美国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讲师张博士。

在李院士到中科院开新当选院士大会,从院长手里接到金光发烫的院士证书后的不久,国际上传来了孪生素数问题的最新报道,各大科学媒体包括科学网纷纷报道,中国著名数学家李院士失之交臂的孪生素数猜想被一个默默无闻的美籍华裔讲师攻克。李院士的第一感觉这个讲师就是他的同学张博士,后来仔细看新闻,果然是他一直是讲师的同学张博士。

此时的李院士百感交集,迅速召集了他所有的博士生、团队成员开会,告诉他们整个证明的思路我早就想到了,就差一点了,如果你们能再朝前走一步就好了。此后,李院士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念叨“再朝前走一步就好了”,大家都吓坏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夜深人静之时,李院士想想自己回国20年的经历,辗转反侧,感慨万千,最后自我安慰的说了句“一切名利都是浮云”就翻身睡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9 20:34:09
如果素数对称性定理不成立,哥德巴赫猜想就成了特例,毫无意义。
可以说:哥德巴赫猜想与孪生素数猜想两者的证明几乎一样,得一即得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31 15:11:34
本帖已作改版,加入了张益唐和陶哲轩的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31 15:59:02
又一个被徐迟误导并且耽误一生的人才
徐迟是一个不懂科学的作家,他的文章因为时代的原因却成为很多聪明人的职业规划导向和研究方向的指导.
科学皇冠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其实在科学上的地位非常弱,对实践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在没有办法科学说明起作用和意义的情况下,只能够这样空洞比喻他的重要性,其实还可以比喻为科学的黄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31 16:02:50
张益唐也是被误导了近30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31 16:08:57
陶哲轩不会被误导,反而会误导别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31 20:19:34
厉害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 13:41:33
素数对称性定理,有可能成为数论史上的重大发现。

中国数学界将如何应对,耐人寻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 22:33:02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 23:00:51
搞数学的,来这里吹什么牛B。
帮你网上找了几个数学期刊,你先发一篇出来再说,如果不懂英语50万足够你找人翻译编辑了。
这些期刊你只要能发一篇,足够你在国内扬名立万了。

国际著名数学杂志即SCI分区中位于一区的数学杂志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ANN MATH               
COMMUN PUR APPL MATH
INVENT MATH
J AM STAT ASSOC
J ROY STAT SOC B
ACTA MATH-DJURSHOLM         
B AM MATH SOC (非研究性论文)
J AM MATH SOC  
目前,国内在上述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数学家屈指可数。包括许多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都未能在上述杂志上发表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 23:03:23
现在国内搞学术的,不管是搞经济的还是搞数学的,没有个十几篇、几十篇publication在SSCI或者SCI上,吹自己牛B,谁会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3 15:49:06
老zhang20年只发了一篇论文。
有价值的东西,一篇足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3 16:15:29
发此贴目的只有一个:只是想知道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