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3-8-3 20:45:38
佩雷尔曼只是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贴到网上,之后一切都与他无关。
目前也并没有投稿的打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3 21:30:00
一个字: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5 13:50:39
华人数学家比较敏感,国内数学家总是慢一拍,好像在做奥数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0 16:18:15
结果如何,谁来说个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3 14:31:09
.........................................
不是数学专业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6 13:57:59
人民日报:张益唐神话告诉我们什么

年近60的张益唐,现为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讲师。30多年前,受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事迹的激励,他投身数学研究;30多年之后,他在另一个著名的世界性数学难题——“孪生素数猜想”问题上获得破冰性进展,从而声名鹊起,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尊重。

素数,指的是那些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如3、5、7、11、19等;孪生素数,是指差为2的素数对,即同为素数的p和p+2。早在几百年前,孪生素数猜想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应有无穷多个素数p,使得p与p+2同为素数。但直到今年5月,张益唐在著名刊物《数学年刊》上发表了《素数间的有界距离》一文,才证明了存在无数多个素数对,其中每一对中的素数之差,不超过7000万。

这一成果之所以引发巨大轰动,除了其在学术上的非凡贡献,更由于张益唐非凡的个人经历:才华横溢的他在获得北大数学硕士后,于1985年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但由于多种原因,他的博士论文没有发表,毕业时导师也没为他写推荐信,以至于没能找到像样的工作。张益唐一边靠在快餐店洗盘子、送外卖等养家糊口,一边继续从事数学研究。直到六七年之后,他才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谋到了助教的职位。其间,在没有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张益唐潜心钻研14年,终于演绎出数学史上的又一个神话。

据报载,张益唐的故事经香港浸会大学汤介(原文如此,哈哈)教授介绍后,立即在国内科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许多人在科学网上留言,表达自己的钦敬之情——

发自内心地佩服这样的科学家。甘于寂寞,不追热点,怀有恒定的信念。

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使然,释然!

同时,也有一些网友搬出了“环境论”。诸如:“这种事可是发生在美国,如果张益唐是在大陆呢?”更有网友断言:“如今的中国环境,不论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无疑还不是产生传奇的土壤”;“如果在国内工作,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固然,与美国相比,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还有一定差距,比如项目评审中的拉关系、成果评价中的重量轻质、备受诟病的学风浮躁,等等。但是,如果就此得出类似“如果在国内工作,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成就”的结论,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式突破。他当年的遭际之艰、条件之差,与今天在美国的张益唐相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平心而论,中国今天的科研条件与生活条件,与30多年前相比,已经提高了很多。在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方面,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还要好。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中国难以产生“陈景润”?网友“ilovescience2”的留言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浮躁的社会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往往连自己的内心也无法洞悉,或者洞悉了没有勇气不随波逐流,没有气节乐于平淡和甘于清贫。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没有完美的环境和绝对的公平。在呼吁改善环境的同时,更应反求诸己,静下心来,在自己喜欢的科学领域中潜心耕耘。

正如网友所言:“每个时代,总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默默地做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在中华大地上有如张益唐一样的传奇!耐心地去发现他们!”

听听张益唐先生的自白,可能会给中国科技界同行更多借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6 14:24:05
这种事可是发生在美国,如果张益唐是在大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6 14:31:09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7 16:42:41
张益唐本月23号下午是否会在清华做学术报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19 15:59:36
8月23日下午3点,清华园主楼3楼。有兴趣的网友请代向张益唐教授提问,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教授,都知道今年5月您在弱孪生素数猜想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国一学者最近在网上提出了广义哥德巴赫猜想:素数对称性定理
(定理如下:在首项L与公差q(L<q, q≥3)互素的等差级数中,对于该级数中的任一项x/2,x/2 >φ(q)*q^2,φ(q)为q的欧拉函数,至少有一对素数关于x/2对称。即:x可表示为该级数的2个素数之和。),
并将哥德巴赫猜想与孪生素数猜想统一到同一个公式
(G(x)≥T(x)=1.32*x/(ln x)^2 + O(√x/ln√x),G(x)为(1+1)素数个数,T(x)为孪生素数对个数。)。
  
请问:您是否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是否可以证明孪生素数猜想?或者说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是否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4 16:57:22
张益唐北大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Title): Problems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s
报告人(Speaker): 张益唐 (Univ. of New Hampshire)
时间(Time):  8月26日(星期一)    下午 4:00-5:00   
地点(Venue):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报告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4 17:28:48
报告题目(Title): Problems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s
老张是否会揭开素数对称性分布之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5 00:39:02
不管是好的经济学家还是数学家,都需要同行认可。
你要挑战数学界,却把帖子发到经济学论坛上来,首先就反映你智商有问题。
看你给的定理,才几句话都表述得不清不楚,基本的数学语言都用得不利索,连我这个搞经济的都知道你不专业,凭着一点初等数学知识要搞哥德巴赫猜想,我建议你还是洗洗睡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6 21:16:29
看来楼上具有获取50万奖金的潜力,比院士厉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8 22:31:13
川大过客 发表于 2013-8-26 21:16
看来楼上具有获取50万奖金的潜力,比院士厉害!
50万就比院士厉害了?我一个自科课题也不止50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9 13:33:07
素数对称性定理三大玄机
  
1.自然数列被任意公差q(首项与公差q互素)分割为任意算数数列,无论怎样分割,素数对称性不变。
2.算数数列中最小素数的上界目前最好的结果是q^4.5,结论是φ(q)*q^2。
3.广义哥德巴赫猜想与广义孪生素数猜想同源,但差别在于广义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封闭环,而广义孪生素数猜想是开放数列。因此,可表示为(1+1)素数个数的下限是孪生素数对个数。
  
看不出三大玄机,请谨慎评论。顺便说一句,审稿并不轻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9 13:40:40
院士钟世镇:SCI上的论文85%是垃圾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曾有“我国发表在SCI上的论文85%是垃圾”的言论,并且该言论引起一些读者的意见反弹。一些读者批评钟院士说话随意。更有读者要求钟院士拿出“85%是垃圾”的定量数据来源。

在我看来,钟院士的话乍听突兀,似乎伤人,但实际上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根据我对自己熟悉学科在国外SCI刊物上发文的了解,科学论文的数量与科学真理的揭示之间是有一些数量关系的。

最常见的现象是,某个学者就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某种现象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将看法发表为SCI论文。由于对这一现象本身感兴趣,其后很多学者也去采集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得出各不相同的看法。这些观点写成论文投到SCI刊物后,大多被第一学者审稿,并且大多得到发表,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学者的研究彻底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真正本质,也就是达到了真理的彼岸,于是围绕这一现象的研究终结了。

我们暂且把第一篇研究某一现象的文章叫做引子文章,把最后那篇文章叫做终结文章。它们之间的文章叫做中间文章。这样的一系列文章构成了发现一个自然现象的自然过程。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些文章的关系,如何评价它们的重要性。最后一篇文章是真正揭示真理的,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前面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或揭示了现象的某些局部特征,或者发表了不正确的认识。如果简单化地或有些偏激地讲:只有最后一篇文章是创新成果,其他的大部分价值不大,甚至观点错误。

但是,如果辩证地看,这些文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没有第一篇文章的发表,最后一篇文章的作者可能不会从事对这个现象的研究。其他的中间文章,尽管包含的创新成分不多,但是毕竟起到了激发研究兴趣、增加学术氛围、增加认识维数的作用,可能给终结文章的作者起到一些激发和启发作用。

根据真实情况构建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下:一位英国学者在山东即墨马山考察时发现了一块动物角化石,经研究后他认为属于梅花鹿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以《中国山东马山的梅花鹿角化石》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这一发现。见到这一报道后,一位美国学者也到马山去挖掘,并且幸运地找到一块动物蹄子的化石,研究后认为他可能是一种牛的蹄子,于是以《中国山东马山的牛蹄化石》在《科学》杂志上报道了这一发现。再后来,一位德国学者也到马山去挖掘,并幸运地发现了一条动物尾巴化石,经研究后认为是一种毛驴的化石,于是他以《中国山东马山的毛驴尾巴化石》为题,在SCI刊物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发表了这一成果。随后,一位法国专家也去马山挖掘,并幸运地挖到一块动物头颅化石,经过研究后认为是一种马的头颅化石,于是他以《中国山东马山的马头颅化石》为题,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最后,一位中国学者在江苏大丰一带见到了一种叫麋鹿的动物,其角如鹿、面如马、蹄似牛、尾巴如驴。他猜测发现于山东马山的鹿角、牛蹄、驴尾、马头化石可能实际上都是麋鹿的化石。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雇佣一批民工,挖掘了一个月,终于挖掘到一具完整的麋鹿化石。于是他以《中国山东马山的麋鹿化石》为题,在中国的SCI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上发表了这一成果。他的文章终于给马山化石的研究画上了句号。

围绕马山化石的研究共计发表5篇SCI论文,特别是在《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就发了两篇文章。但只有最后一篇在中国的SCI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才真正揭示了真理。

所以,如果简单化地说,前面80%的SCI论文是垃圾,也有不妥:因为人家也是在搞研究,只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揭示科学真理而已。退一步说,没有第一位学者的偶然发现,后面的学者不一定会到马山去做化石挖掘和研究啊。

我的理解是,钟院士之所以说出80%的SCI论文是垃圾这样的话,只是想表达对时下科技成果评价的唯SCI之风的不满而已。

SCI的存在没有错,在SCI刊物上发文章也没错。但有问题的是唯SCI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只有真正搞科研的人理解SCI的真正含义,才明白这个道理:著名刊物上发表的未必是大成果;普通刊物上发表的未必不是大成果。唯SCI评价是简单化的做法,危害大而深远。

其实,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说过类似的话:《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80%是没用的。就是否揭示科学真理而言,钟院士的话也并不夸张。但这样说必然会引起已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和喜欢发表SCI文章的学者的意见反弹。无论如何,就医学这个学科来说,顶尖的医生应该是具有顶尖的医疗技术,而不是以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章为标准。顶尖的医疗技术可以救死扶伤。能够在《自然》上发表文章并不一定意味着有顶尖的医疗技术。所以,在医学这样的行业,唯SCI论文的评价体系是难以被大家接受的,估计明白个中利害关系的普通百姓也会觉得,不管发什么文章,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30 15:21:27
1995年以来,王天泽教授等人证明了算术数列中的奇数Goldbach问题(三素数定理)。可见,算数数列中的偶数Goldbach问题,即广义哥德巴赫猜想,早有人研究过。只是没有找到满足广义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条件,与发现插肩而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6 14:47:10
标题 中国学者提出广义哥德巴赫猜想
收稿日期:2013年7月21日
投稿状态 审稿中
数学所三个月之内回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14:01:21
张益唐大陆行之后,已经改变了研究方向:与哥德巴赫猜想有关的一个问题。

Did you have any scientific heroes?
Maybe Gauss. When I was 10, I learned his name. He helped to inspire me to study mathematics.
Do you expect yourself to be an inspiration for students?
Yes, particularly in China. When I came to China I was treated like a hero. They took me to dinner, provided good housing, gave me personal gifts and concert tickets.
What are you working on now?
I am working on a problem related to the Goldbach conjectur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17:03:38
没明白在说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19:05:00
有趣,我对素数的相关猜想非常感兴趣,也看过不少曾经标榜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但最终都被否定。看来要证明该猜想并不容易,楼主精神可佳,但应低调点。说实在的我很想与你讨论该问题,但时间的确有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10:21:24
广义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是两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4 22:58: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4 23:13: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4-15 08:22:02
向用于攀登数学高峰的人致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