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长7.5%,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是很优秀的数据,但对中国来说却是很糟糕的。谁才是GDP增长中的赢家呢?显然不是国外投资者。

彭博社指出:在过去二十年中,MSCI中国指数作为第一个引导国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股市的指数表现非常让人失望。而另外一个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用来指引国外投资者选择在香港上市的内地红筹股,同样表现低迷。
GDP增速和股指表现之间的巨大差异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问题。GDP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但它并未把经济活动的长期价值计算在内。因此,中国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带来了庞大的GDP增长,但却忽略了价值因素,这也是近期债务危机的根源。
另一方面,股票市场的表现一般取决于公司的潜在利润。
无论是MSCI中国指数以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关注的主要都是金融,工业和能源企业,这些行业都被国有企业垄断。中国拥有上海和深圳两家交易所,但国有企业却都在香港上市,部分原因是为了调整资本结构来解决经营不善问题。
国有企业由于拥有垄断地位,往往更加引人关注。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都必须分配给它的大股东——中国ZF,作为ZF调控的工具,盈利能力会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综上因素,民营企业往往表现会好于国有企业。世界银行数据如下图:

那些在MSCI中仅占11%,在HSCE中占6%的私营企业,由于能够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盈利能力往往好于国有企业。比较以下三家企业,腾讯,长城汽车和国有银行巨头工商银行便可一目了然:

好消息是虽然国外投资者无法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大的收益,但国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在稳步上涨:

上半年消费支出仅占GDP增长的45%,也就是说大量的家庭收入转化为储蓄。如果ZF能将以国家为主导的投资型增长方式转化为以消费为动力的增长方式,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结构改革,那么届时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和没有生机的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