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chyoung在2007-10-22 23:01:00的发言:有一次上课老师突然提出:没做作业的同学请举下手。我承认我还是很老实的,举了手(人群中一阵骚动,举手的人还算多,尽管有很多人犹豫间举的手,但也不排除没有举手的同学)没想到老师还有更绝的:请没做作业的同学在花名册上自己划个勾。说完就把花名册传到了坐在前排的同学。这下课堂开始炸开锅了~~老师继续开始讲课,花名册在课堂上传开来。
以下是引用chyoung在2007-10-22 23:02:00的发言:签了名的同学大概有10多个,估计占没做同学总数的20% 事情的结果是,事后第二周的时候老师宣布:登记过的没做作业的同学平时分加三分~
这位老师很可能在“相机抉择”。或者说,老师的策略是:若签名者比例低于某一数值,则加分;反之,则不加分。特别地,老师还可能考虑:如果只有1人或0人签名,老师后来会宣布给签名者加更多的分。
初步地,同学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a.事先懂作业习题,未做作业且未签名者
b.事先懂作业习题,未做作业且签名者
c.事先懂作业习题,做作业且未签名者
d.事先懂作业习题,做作业且签名者
e.事先不懂作业习题,未做作业且未签名者
f.事先不懂作业习题,未做作业且签名者
g.事先不懂作业习题,做作业且未签名者
h.事先不懂作业习题,做作业且签名者
可以很显然地假设:事实上不存在c与g两类同学(如果存在,他们也是说谎者);有且仅有b与f两类同学是说谎者。
老师目前的作法,奖励且仅奖励了a与e两类同学(他们是说真话者);这显然不利于d与h两类同学(他们也是说真话者),或者说,老师假设不存在d与h两类同学。
如果我们默许以下前提(也许这几个条件太强):
1)“事先懂作业习题”是“不必再做作业”的充分条件
2)“做作业”是“作业习题由不懂到懂”的充分条件
3)老师的动机是找出f类同学,并对他们进行惩戒
那么,老师只要以作业习题进行一次考试,就可以找出f类同学了。只要在考试之后宣布:对f类同学进行减分(或只有他们得不到加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