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作为社科院旗下刊物,受到的各方约束比较多,多方博弈的结果自然是“四平八稳”,上面的文章,话题都是“重要”的,方法比较规范,其实,所谓规范就是要求作者要山寨国际top期刊的方法。反过来讲,“重要”的话题,早有无数人做过了,很难再有新观点,而方法又是山寨的,自然也没什么创新,因此,大部分文章都显得平平稳稳,挑不出毛病,但是也不出彩,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论坛上都是年轻人,自然对于方法的规范性趋之若鹜,顶礼膜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管理世界》呢,由于主办单位本质上不是学术机构,受到“规范性”约束较少,胆子更大一些,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管理世界》上面的话题往往很有趣,各种新话题、新研究领域开辟出来的不少,毫无疑问,研究新话题,自然没用现成的方法,也不能山寨AER上的模子,方法上存在各式纰漏是在所难免了。
季刊呢,季刊情况比较复杂,主办单位既是学术机构,因此必须有些学术味,而且要把“国际味”放浓一些,好突出自己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CCER毕竟不是社科院,内部外部都没有那么多势力相互制衡,走的路线可以更灵活一些,因此季刊的文章往往很多元化,有的是“经研”类的文章:话题重要方法严谨,由于种种原因,季刊这类文章的方法要比经研更严谨一些(至少看起来是),现在国内青年学者的“唯技术论”风气,季刊也多少有些责任;第二类是“犄角旮旯”型的文章,研究某些几乎没有懂也没人关心的生僻的理论性或者技术性问题,这些文章大抵是学术高度分工、经济学工程化的产物,关注的是某个很小很偏的细节,虽然大部分人不关心,但是从理论上讲,其实在所属的那个很小很小的领域有着切切实实的作用,当然了,是不是真的有意义,就只有天知道了,我个人猜测,这类文章是投国外被拒后“出口转内销”的,因此选的都是国人不感兴趣的话题,自然,捡国际期刊吃剩的,也算是“国际化”了;第三类是“稀奇古怪”型的文章,这类文章,都是研究些宗教信仰、男女之事、大饥荒之类的生僻话题,虽然平常大家不写文章,但是对于读文章还是很感兴趣的,个人以为,这类文章大大提升了季刊的可读性,如果只有前两类文章的话,季刊很难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只会造成一个“GEEK大本营”的形象而已。
这只是十年来偶尔翻翻三大期刊的心得,一孔之见,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多指正,如果觉得我的观点不值一驳,那权且当博大家一笑好了。
加微信,拉你入群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