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说的有一定的道理,说说我的观点,抛砖引玉吧:
1、  首先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用它可以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这个“尺子”应该是准的,理论上其基准应该是不变的。就像米尺,1米就是1米,不能变来变去的。但什么东西能充当这种价值尺度呢,首先这种东西得有价值,其次还得易于分割、携带,保存,这就是货币的基本属性。古人选来选去,贝壳呀、石头呀、羊呀,都用过,后来选定金银才维持了这么多年。从金银到后来的金匠券再到与金银挂钩的货币发展历程,大家可以查阅相关书籍。为什么货币与黄金脱钩了呢?本人也不没研究过这段历史,有知道的可以讲解下。
2、  但是一个不变的原则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其“基准”不应改变。这也是张五常先生一直主张的将货币同一篮子商品挂钩的原因,这样货币的基本价值根基不变,从而商品的价值翻倍了,它的价格也应翻倍,因为货币的基准单位是固定的。据此来说,货币数量应该与社会总产品价值增增长同步增加才对,这样价格就会稳定。世上只有一个商品,用1元来表示;有了两个,就得用2元来表示。
3、  好,接着分析,说第三个问题。现在我们用的是人民币也好,没有也好,都是法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发行的,1元能买多少东西,没人告诉我们,也没与任何物品挂钩。所以目前我们是在拿着一把刻度随时变化的尺子来到处衡量商品价格,根基是不稳定的。前两天任志强举例说,78年大白菜2分钱一颗,现在要2块钱,从而推论说中国房价根本未涨。这种说法咱们不做评论,但仔细想想,大白菜价格为什么会涨100倍呢?生产大白菜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增长了100倍?生产大白菜的人工成本增长了100倍?显然不是。合理的答案是市面流通的钱增加了。
4、  最理性的情况:如果把货币标的成一种商品,价值绝对不变的东西,那随着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因为科技在进步,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生产同样的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更少,同样价值的东西应该带来越来越多的效用,结论是东西应该越来越便宜。正如我们目前看到的电子产品,电脑、手机、电视等等,随着科技进步,商品价格越来越便宜,同样的支出能够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先进才对。而现实大部分情况却不是。
5、  现实的情况是人民币对内目前不断贬值,有点类似于温水煮青蛙,所以造成大家对反映不大,短期内总觉得的今年的100块跟去年的100块“含金量”是一样的,实际上却不是;另外,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产品也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毕竟在不断提高,因此即使大白菜涨了100倍但大家还能够承受。这就是我理解的现实情况。
6、  前文提到虚拟经济掠夺财富的方式更为可怕,无形之中抢走大量资产,利用货币贬值抢夺资产,这是现实存在的。你想想呀,利用国家信用开动一个个印钞机,花费极低成本就能印出张张百元大钞,货币数量增长幅度远大于社会总产值,而人们短期内又“坚定”的相信今天的100块=昨天的100块,那结果是什么呢?一定是财富的大量转移和掠夺。举个极端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抗日时期国内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最后推着满车的钱去买一点东西,社会财富到哪里去了?以前我们讲是“四大家族”拿走了,凤凰卫视一期节目给出的答案较合理:不能否认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功绩,而打仗是需要“社会财富”支撑的,请注意我在使用“社会财富”而不是钱。那靠什么在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条件下拿到“社会财富”呢?哈哈,疯狂开动印钞机!
7、  最后,如何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呢?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