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绕了一圈圈说“储蓄率过高”,不如说收入分配不均对经济增长起了负面作用。
一国的总产出从收入分配方面说(粗线条地划分),y-d=c+t+s,
其中,
y是总(毛)产出
d是折旧
y-d即净产出
t是政府的可支配收入(主要表现或者概括为税收)
y-d-t是公众的可支配收入
该式中所谓的“储蓄”s,不过是公众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c后的剩余部分y-d-t-c。换句话说(从数学角度看),方程y-d=c+s+t中5个变量的自由度只有4个,只要给出任意4个变量,第5个变量就可以求出来。s通常就成为不代表自由度的变量。
如果进一步认为:公众的最终消费是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函数,即c=c(y-d-t),那么y-d=c+s+t中的自由度事实上只有3个,可写作s=y-d-t-c(y-d-t)。储蓄率即s/y。
一般设边际消费倾向0<=c'<=1,于是∂s/∂y=1-c'>=0,∂s/∂d=∂s/∂t=c'-1<=0。
显然,y越多,或者折旧d及税收t越少,s就越大。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c'(涉及c的具体函数形式)。
重复地说,s与y、d、t、c'(或者c的具体函数形式)有关。一般地,不仅c而且c'通常都要随自变量(公众可支配收入)变化。
我们可以将总的最终消费c拆为不同收入阶层的最终消费c1、c2、…、cn。
如果我们还坚信:全社会各收入阶层的消费函数都是类似的,即c1=c2=…=cn,不同阶层的区别仅在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不同;并且虽然c'>0但是c''<0,那么,即使y不变,仅仅收入分布状况不同,就可能使收入阶层的最终消费总和c发生显著变化。
现在再来看,“储蓄s过高”,它究竟代表了什么呢?是总收入高、折旧少、税收低还是收入分布状况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