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ymark 发表于 2013-8-6 06:51 
以我翻译多本英文书籍的经验来看,这是典型的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语言。加之作者的中文水平也比较差劲,就形成 ...
论文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反映了笔者的思维能力和学术态度。以下,就事论事。
仅从这段文字来看,如果投稿前再多花点时间仔细推敲而不是急于投稿,至少能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抽象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首先起到第一个句号止,交代一下文章中的理论模型在哪方面拓展了前人成果就完了,最多使用30个汉字就应该解决掉。而这段话的作者没有这样干,这说明,作者可能具备做科研的学术敏感性,却并不真正能够理解和懂得欣赏,科研论文表达的“简练”、“直接”之美。尤其是“直接”,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这点进行批评的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写这段文字的作者缺乏基本的学术训练。
2、写完一篇文章,应该反复阅读,甚至要先放一放,隔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读一读。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做科研的态度问题。大家都知道,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是做不了好东西的。一经出炉就投稿的文章十有八九都是文字垃圾。落脚到这段文字,随处可见废话、废词。
3、标点符号的问题。即使不重写这段文字,也可以再多使用几个标点。首先,很多人未必有能力完全把握长句的表达;其次,句子太长,对于一口气并不长的读者来说,是个灾难。
4、调整表达顺序。尤其在第一个句号后面的模型表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