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724 2
2007-10-30
“我们为什么难以得诺贝尔奖”的讨论接近尾声了。从总体上看,现在国人对这研讨是越来越趋向理智,趋向公正了,因为以前那种小觑和睥睨诺贝尔奖的言辞已几乎销声匿迹,这也从某个侧面佐证了我们这个社会正在不断进步。众多的客观事实让国人懂得了一个道理:即要想否定和漠视诺贝尔奖的权威性,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资本和资格(不管哪一个奖),所能选择的只有八四个字:正确对待、潜心修为。

  从一个宽泛的角度去审视,就目前的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价值观念,中国大陆出获奖者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前几天,杨振宁说中国人在20年后可得诺贝尔数学奖,老人家是玩了一把黑色幽默),因为无论是从教育科研、还是社会环境抑或是行政体制来看,都极大地阻碍了大陆知识界冲击世界科学高峰的脚步,而其现行的“学衔职称”体制,则是这些阻力的先锋。因为人所共知,今日大陆的学术场和官场几乎像是患了同一种痼疾的孪生兄弟,官场中所有的阴暗面,都能在学术场上找到等比例地存在样板。而最为可悲可叹当属忌言讳医,明明是个疤,却硬说是朵花(甚至还要强迫他人认可是朵鲜艳的花),像这样的自欺欺人堪称是“前不见古人”。今天绝大部分戴着“知识分子”帽子的人,很多人已根本丧失或不具有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基本精神,他们生存的终极目标可以用一个字来体现——“混”(这个字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学涵义,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中国通,都不能真正破解它的密码)。在这个“混”字的驾驭下,“混”到年龄教授、“混”到高级职称,就像官场中“混”到科长处长局长什么的一样,但就是没有马克思说的那种“在崎岖小道上攀登,不畏艰苦的人”如此,也就不可能产生“到达光辉顶点”的角色了。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有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有着7000万之众的大党,却总是出不了让世界公认的“先进人物”,而且还屡屡望“奖”兴叹,这对国民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尊心来说,实在是一个大大的硬伤。据资料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但这些数据上的优势,并没有化为现实中的强势,因为,当绝大多数的科研人员在为论文而忙碌时,当整个知识阶层要为“学衔职称”拼搏时,还能出几个潜心探求“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呢?去年,获菲尔茨奖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拒绝出面领取高额奖金,其对此的解释仅一句话:他的乐趣就是静心做学问。所以,真正的科学家是很单纯的。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上看,在大陆“学衔职称”体制阴霾笼罩下,缺乏在科学上有所建树的氛围。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的田中耕一只是岛津制作所的一名普通工程师,什么学术头衔也没有,而且即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那个生产测试仪器的岛津制作所,在日本也只是一个中小型企业。试想,假如由我们中国人来颁发诺贝尔奖,能授予田中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吗?绝对不会,连一点可能性也没有!我们现在把知识份子的身份纳入国家体制的范畴,从表象上来解释,这是对知识质量上的评定,实际上是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一种摧残,它让知识分子都成了为“学衔职称”而工作和学习的“套中人”,丧失了对真正的科学和真理的追求。在这样一方土壤中,怎么可能培育出优良的树苗呢?2005年,钱学森在生病住院期间对前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他最大的遗憾是中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培养大师的制度。就目前的社会环境看,钱学森的这个“遗憾”还将维持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1927年,瑞典曾想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先生对此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毕竟是大师,整整80年过去了,这话却仍不乏现实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1 00:2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 00:36:00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之下,中国的产业经济不过是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农民工,既然是农民工,为什么要去研究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经济基础环境如此,科学环境能够好到哪里去?诺贝尔奖金获得又怎么样,中国的科学环境先天畸形,国人的诺贝尔情节又能怎样?海尔、联想、海信哪一个能够提供诺贝尔奖金的物质资源和技术客观需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