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个免费的,呵呵
依据2012年年度论文引用次数,汤森路透公布了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科研人员,值得注意的是6位华人科学家入榜,其中4位来自中国科研机构,这有助于改变全球科研界对中国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多而影响力不足的认识。

全球信息服务公司汤森路透(Thomas Reuter)依据2012年年度论文引用次数,公布了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科研人员(
The Hottest Research of 2012)。在科研人员排行榜中处于第一的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Richard Wilson教授在2011-2012年期间发表15篇基因组学领域的高引用论文,而他在2010年发表了题为“A map of human genome variation from population-scale sequencing”的论文,记录了目前最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变异数据,据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统计被引用1899次(截至到6月8日)。
这篇超高引用论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所(P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的Eric S. Lander,其专研的领域是将基因组学应用于肿瘤研究。目前已经第9次登上高引用论文年度排行榜,过去的3年间他共发表了13篇高引用论文,其中2012年1月发表的“The mystery of missing heritability”论文凭借62次引用排在2012年年度论文引用排行榜的23位。
基因组学成研究热点领域
从论文引用指标上看,近3年来基因组学都成为热门的科研领域,拿2012年最具影响力的科研人员来说,在21位上榜的人物中就有9位从事基因组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处于第一位的Wilson教授所专研的学术领域正是基因组学测序分析,并致力于改进对肿瘤和其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除了Wilson教授外,在人物榜单中致力于基因组学研究的教授还包括: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研究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所的Eric S. Lander教授、解码遗传信息研究所的Kari Stefansson教授、华盛顿大学圣路易分校的三位教授(Li Ding、Elaine Mardis和Robert Fulton)、科罗拉多大学和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的Rob Knight教授以及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P. Andrew Futreal教授。
在生物医学领域还有5位教授出现在2012年最具影响力科研人员榜中,他们分别是肿瘤研究领域的Jeffrey A. Sosman(范德堡大学)和Keith T. Flaherty(麻省总医院),以及心脏学领域的Gregory Y.H. Lip(伯明翰大学)、Salim Yusuf(麦克玛斯特大学)和Lars Wallentin(乌普萨拉大学)。
在51篇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中,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凭借13篇成为最热门期刊,而自然系列期刊则以9篇位居第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12年发表论文的最高引用次数为143次,也是2012年生物医药领域最高引用的;而自然系列期刊在2012年发表论文的最高引用次数为106次。
2012年科研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华人面孔
6位华人科学家出现在人物榜单中。其中4位来自中国科研机构,分别是王俊研究员(华大基因)、成会名研究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余家国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和李永舫研究员(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另外2位来自欧美科研机构,分别是华盛顿大学的丁莉和英国布鲁奈尔大学的王子栋教授。
在来自中国科研机构的4位科学家中,除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教授以外,其他三位都入选了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的候选院士名单,其中王俊曾发表了200多篇同行评议原创性论文,在2012年被自然杂志评为对科学界影响力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其研究方向是对复杂疾病和农作物的基因组学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成会名研究员曾于2001年担任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特种功能材料技术主题组专家,主要研究特定纳米空间形状的炭材料制备方法,特别是研究在原子和分子层次上炭材料微观结构、表面性状以及界面特性的控制方法,全面探索充分利用炭材料的纳米空间的可能领域。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李永舫研究员的研究领域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如: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受体光伏材料、新型富勒烯衍生物受体光伏材料和可溶液加工有机分子光伏材料等。2013年荣获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部门颁发了2012高分子学术报告奖(Macro2012 Lecture Award)。
Thomson Reuters对2012年最具影响力的科研论文&科研人员榜单评价称,中国科研的影响力正在上升,在12位引用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中就有4位来自中国科研机构。
ScienceWatch 的一位编辑称:“将视线放在不同国家的论文数量时,很容易发现过去几年间中国机构发表的论文猛增。一直以来将引用次数作为指标去衡量中国机构发文,会在影响力和数量之间出现不对称现象,但是这一情况正开始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