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案例库
2080 3
2013-08-09

       这是一条不太成功的冷笑话:GoogleReader死了怕啥?有微信呢。

  微信自媒体被炒得最热门的时候,传来了GoogleReader关停的消息。虽然我似乎对GoogleReader的关停并不以为然,但作为曾经的忠实用户,我还是有些遗憾。毕竟相比于微信公众账号,GoogleReader是一个更好的阅读工具。

  不过话又说回来,GoogleReader也只是一个更好的“工具”而已。推特和微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看新闻的习惯,以前人们常说,饭桌上人们愿意主动谈论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在推特和微博上道理类似,人们愿意主动谈论和分享的新闻,才是真正的新闻——比如,谁会在饭桌上和朋友提起,李克强总理推动中欧光伏谈判,你怎么看?大家可能更愿意谈的是,升级完微信5.0后,你打飞机打到第几名了?门户首页可能只有两三条新闻我感兴趣,但在推特微信上,我可能看二三十条。

  所以即便微信公号具有无法方便地保存内容到Evernote(可以保存到印象笔记,但二者还是不一样),也无法享受一键保存到我钟爱的稍后阅读(ReadLater)应用上,而且被订阅的内容无法方便检索等诸多缺陷,我竟然都挺了过来,每天能花一两个小时在微信上。所谓无社交不新闻,起码在我这个用户身上倒是不停地被印证。

  微信5.0内测时,因为折叠推送号,曾引起许多“自媒体人”对公共帐号的看衰。不过在试用了5.0版之后,我的看法不一样。在我看来,微信5.0的折叠层是块试金石。被折叠后还每天跟着看的粉丝才是真粉丝。抱怨、不满、伤心的公号,要为自己的吸引力打个问号——粉丝们并不愿意点进去看你的东西。说白了,你的东西不值得看。

  对于真正的好内容,我个人的习惯是:用浏览器打开,选中好段落,弹出邮箱,粘贴,再输入邮件地址,点击发送。这里走了多少个步骤?返回微信的话,我还要再点home键,打开微信。太麻烦了。但为了真正的好内容,值。信息无论如何爆炸,好内容永远稀缺。经过这次改版之后,我估计,优秀的微信公号的到达率(或打开率)会更高,而差的微信公号到达率会更低。

  同时,微信上的自媒体的商业化探索之路快到头了。倒不是微信不欢迎自媒体——从逻辑上讲,自媒体沉淀了国内相对优质的内容,吸引了一批不大不小的固定受众,这些读者每天趴在上面看。尤其考虑到,新闻/内容一直是许多工具型应用和社交型应用吸引用户的很重要的招数,微信更没有理由赶走各路自媒体。自媒体商业化探索快到头的意思是,自媒体其实没有商业模式。

  网上各路分析已经够多,我仅举一例:自媒体最热情的鼓吹者--程苓峰的公共帐号在5个月的收入仅为30万人民币。对个人来说,这当然足够过上体面的生活。但带头大哥平均月收入都只有6万,后面人的收入能支撑基本生活吗?我相当怀疑。更合理的逻辑是,只有当带头大哥年收入上千万的时候——达到像起点中文网的网络小说作家或郑渊洁、郭敬明等畅销书作家数量级时,才称得上是有商业模式的行当。否则,只能当兴趣业余玩玩,或者当做营销。

  最成功的自媒体人,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成绩都是把自己卖了:利用写文章获取的名气,兑现更好的工作或职位。而不是通过卖广告或卖文章,产生多少收益。对了,有人会说,写公关软文和收保护费也是一种收入方式……如果对“媒体”二字有基本尊重的话,我们还是别谈论它吧。从公信力角度谈,自媒体远比一份专业媒体(魏永征教授语)公信力脆弱,一件事足以摧毁多年积累。还记得8点20分事件中的郑渊洁老师么?

  对于认真创作和推荐优质内容的公号,微信5.0折叠层并不是坏消息。相反,它将过滤出真正优质的帐号,淘汰那些嗡嗡叫的营销苍蝇和投机分子。

  

(来源:彭博商业周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8-11 01:33:23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1 13:53:27
谢谢楼主的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6 17:14:33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