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4219 11
2004-10-25

近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学校的社团.学生会.各协会等,会议特别多,每次去学校餐厅吃夜宵都是很吵杂的一片,于是想到了一个顺口溜"共 产 党会多,国民党税多"

由此,我又会议起我们学的历史,总之近段历史值得书写的就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西柏坡会议",一个问题,这个"会议"对组织构建有什么效果?

于是我又想到其他:

1."会议"这种制度安排是如何起源的?人们为什么要选择"会议"?

2."会议"这种安排是有效率的吗?什么时候有效率?什么时候又没效率?

3.什么是"会议"呢?也就是如何界定(limits)?我们平时的上课制度跟"会议"有什么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25 18:07:00

根据我的实证调查,我们学校各组织的"会议"为何如此频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我觉得中国人有一种小团体偏好,而且又有一种炫耀的心态,我们可以试着问一下,为什么班委会议比较少,而社团组织会议比较多呢?班委开会对于同学来说是不屑一顾的,但社团组织因其开放性,自我感觉的影响比较大.

2.社团内部有一种机制,就是用出席率来评估会员对社团的作用,年终打分评优

3.由于会议上一团和气,会后执行很不到位,导致会议要重复开;还有一点,很多活动会议内部通过,但报请学校有关领导的时候,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偏差,有时看不到远景,导致又要重复修改

4.极端的一点,组织内部有小团体,掌权的一派通过会议来分流,从而进行有目标的打压,最后导致都是"一次团结的会议,成功的会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6 10:22:00
会议是沟通信息的一种制度安排,而且因为人是要在场的,具有其他方式所不具有的实证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6 17:07:00

从理性人角度看会议:

按照NIE的观点,现在是“契约”分析的时代,我就觉得,开会也是一种契约形式,何种所谓契约呢?我个人理解,就是要素所有者让渡权利的过程,在“会议”中,各个会员让渡时间,形成一种局部的公共产品,也就是说会议还是具有排他性的,这样就形成了Y.Barzel的核心概念---公共域(public domain),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个公共域中攫取自己的利益,比如“社会资本”,包括在会员中的影响力,人际关系,了解信息等等,甚至会议成员中有一个靓女,参加会议纯粹为了与之交谈而获得的幸福感(靓女由于不能界定自己姿色的产权,使姿色也流入到公共域里面,使得其他会员无成本或低成本的攫取),持续的满足,或者说持续的边际效用大于边际成本,导致了参加会议的持续性,而边际成本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机会成本来测度,由于信息的因素,对自己可选集合的范围就决定了这个机会成本的大小,一般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可选集合很小,导致了机会成本偏低,由此促使其有足够的动力来参加会议。

所以,我个人的想法是,会员持续参加会议是现状(status quo)下的理性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6 17:51:00
楼上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会员攫取组织租金吧,有一定道理。尤其是社会资本,这个很重要。另外,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会议的费用由公家报销,这恐怕也是大小会议不断的原因之一。特别地,许多所谓学术交流会,都是一般议程在游山玩水,能去的当然都是大小“官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6 19:12:00
会议的效率更多的关系到管理学的问题,而不是经济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