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偿二代,先说偿一代吧。
中国偿一代就是European Solvency I,这点毋庸置疑,因为连参数都是借鉴的,其实对于寿险公司而言,偿一代也就防范2种风险,第一是资产端产生的极端风险,用4%的准备金来抵御,第二点是赔付方面的极端风险,用千分之三的风险保额来抵御,从实际经营的角度上看,首先参数就不是用国内经验数据(当然国内的确也挺少破产经验的)来支持,第二行业内资本实在吃紧,个人感觉与参数具备一定的保守性相关,第三不符合未来国际潮流,毕竟未来保险公司是要考虑负债端的市场化的过程,资产端仅用认可资产的方式在某些处理上过于一刀切;于是俺们的CROSS就应运而生了
说实话,偿二代也是依葫芦画瓢,直接找美国和欧盟的新标准,冠以“风险为基础”的名号,估摸着测试时间也就2-3年,16-17年正式推行,以如此不充足的时间,监管者难以真正对政策吃透(从最近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充分领会了监管者的业务水平),必然会导致有较大的“利用空间”(or Capital arbitrage),这概率不小,要想像Solvency II那样有所谓的内部模型与标准模型,必须要监管者的精算能力要至少与行业专业水平持平,才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增大,本段为个人见解。
言归正传,偿二代无非就是讲资产端和负债端各自的风险细分处理,或许有自下而上(buttom up)和自上而下(top down)两种方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本源还是公司资产和负债对应的风险大小,EC或许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这是对大公司而言,中小公司从实惠的角度上看用标准模型可能更好,但是对于很多公司而言,在中国市场上混,还是更希望把资本的制定方式掌握在自己手中,推断大家努力用内部模型会更多,无论大中小。
技术和细节上不多言,希望拍砖,也希望监管者有更好的精算力量,我们待遇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