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考研。千万别再背单词了!
在网上总是看到很多主题为“英语82经验之详谈”,或“英语78高手技巧”等等,而帖子中都把考研英语说成是极其简单的小case:单词背背就行,阅读多做几道题,作文最后突击一下就搞定,我不禁有些疑惑了。全国考研英语只有百分之十多的及格率,真的如此简单吗?
今年我是第二次考研,第一年分数45,第二年67(在今年北京地区全线压分的情况下我只能自嘲这个分数还算行吧)。但两年时间对学习英语的很多感想,与两年学习方法的对比都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目的只有一个:我走过的弯路大家不要再走,我浪费过的时间大家不要浪费。
首先,我们来说说考研词汇。词汇是英语比较基础的一环,英语四六级我们都是抱着厚厚一本词汇书过来的,所以我估计很多考研的同学现在已经开始背了,这跟我第一次考研的经历一样:从第一个A开始,不懂的划出来,走完第一遍后再来第二遍,就这样周而复始,直到第四第五遍时才能记住每个单词的基本意思,那时我算是背的比较多的了。可是辛辛苦苦背了两个月开始做题时,发现文章中的单词我都知道,但放在一个句子里要想很长时间才能想起这个单词的意思,再慢慢的翻译整个句子的意思,感觉你得把那些单词从你的记忆深处费很大劲挖出来一样,非常生涩非常着急,因为你心里明白,考场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容不得你去想每个单词的意思。
第二年考研,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弄到一份纽约时报,这可是我第一次阅读美国最权威最原汁的报刊,很多考研真题阅读理解就是从这里选摘的(比如2007年阅读A的第一篇就选自May 7,2005《New York Times》,原题为“A Star is Made”),当时的心情激动啊!可看到头版头条的时候,我的头就大了,第一句话十个单词就有五个不认识还有的一个句子就是一段话,但我又舍不得扔(6元啊),光是奔着纽约时报的头衔我也得坚持。就这样每天看半版,把不认识的单词统统划出来,可以说一页都是红颜色的。耐着性子花了一个星期读完这份报纸过后,我发现里面的很多单词都是考研的规定词汇,而且出现的频率很高,里面长难句的风格也极像真题的风格。于是我又买了四份,花了一个月读完之后,我觉得单词、文章不再生涩,看起来也流利多了。这时我才领悟到,高中英语老师让我们做笔记时不能只写下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而要把整个句子都写下来,那时觉得特反感:我不清楚的是这个单词的意思又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现在才明白老师的用苦良心:单独的背单词,单词是死的,只有放到句子和文章中,知道了它的用法才是活的。哎,惭愧,实在是后知后觉啊!
后来,每当我看到很多同学抱着本厚厚的单词书认真地背啊,写啊,画的时候,我就特想上前去给他扔了,告诉他,你学姐我是吃过那方面亏的,但…..。所以只有在此告诫各位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到背单词书上去,你可以随便买一本,花一个月的时间简单记记,知道教育部规定的词汇有哪些,有个大致印象,再去阅读比较正规的报刊杂志,从阅读中记单词。(纽约时报的具体阅读方法详情可查阅我发的帖子)
再来重点讲讲阅读。阅读理解占英语总分的40%,每到阅读题分值为2分,往往因一念之差,选错一题就痛失2分(这可相当于完型填空的四道题阿)。考研英语虽然从形式上分为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和作文,但归根结底都是在变相的考阅读理解。 所谓完型填空和新型题型,无非是把阅读理解的文章去掉若干个词和句子,要求你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补缺;翻译就是把阅读理解文章选出几句话来,同样需要你在理解的前提下,用通顺的汉语表达一下而已。阅读理解不过关,作文也受到直接影响。阅读是别人写的文章让你读,而作文是自己写文章让别人看,别人写的文章你都看不懂,头脑里没有素材、没有模型,自己笔下何来好文章。
根据我们的水平不同,一般存在如下三种问题:1,读不懂文章,对于复杂句尤其是长难句、多义词理解有误,这说明我们的阅读基本功有待提高,一般是刚开始考研复习时碰到的情况2,文章读得懂,但抓不住重点,不知道到文章的什么地方去找答案,常常抱怨时间不够,来不及答题。这通常是复习中期遇到的困难3,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读得懂文章,也知道答案在文章中所处位置,但由于受到陷阱题的蒙蔽而犯错误,事后觉得很冤枉。常常听到同学说:“这种题太阴险了,我看懂了文章就应该能做对题,但我看懂了,却做不对,没道理!”。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大部分复习完后,考前的两个月。
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理解=基本功+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说基本功。基本功的提高需要从长计议,非短期所能奏效,这涉及到词汇、语法、阅读量以及自己的知识构成。词汇前面已述就不再多说,语法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高中时的状态重新学习也不可能,而事实上,几乎所有到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多年来在国内练就的高超语法水平(如虚拟语气,过去将来完成时等等),很多八百年都用不上一次的词语搭配,都无用武之地。就我个人的考研经验来看,我们只要弄清最基本的一般时,还有从句即可。
我们阅读的最大障碍在于对英语长句、复杂句的感觉和把握。文章读不懂,其实读不懂的还是难句,目前考研阅读中出现长达50-70个词的长句已司空见惯。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个别单词不认识并不会造成语义理解的障碍,除非你的单词量实在太少了。其实我们一般都这样:很多单词是认识的,但句子长了,结构复杂了,句子理解就很慢,很吃力了。不见高山不显平地,只有当我们能够读懂高于考研水平的句子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在考场上做题时的轻松感。
有很多人(包括我)一开始都会选择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某某200篇,某某某220篇,不仅贵,内容极其枯燥,很少人能坚持做完,而且稀里糊涂做完后有多少人能有很大收获?更何况每个编者都有他自己的思路和命题方式,每本书的感觉都不一样,我们总不至于每本都做吧!如果你认为考研英语只用读这220篇文章就叫所谓的阅读量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这里,我仍然向大家强烈推荐《纽约时报》。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权威的报刊杂志,考研的文章也大多选自于它,更可贵的是它的文章风格跟考研阅读风格几乎一样,看习惯了纽约再看真题你会发现倍感亲切,真的是小儿科。而且纽约时报的前几个版面是报导全世界的时事新闻,不仅增强趣味性,对考研政治也大有裨益,这一点对于关心世界局势而又讨厌英语的男生来说确实很好。我是女生,对什么多哈回合,伊朗,abbas什么的实在不知所云,但为了考试,我还是会看(不然浪费这么好的阅读材料实在可惜~),就当是检验一下词汇和语法,我会更加关注后几版,比如views、sports、business和fashion。这一基本功的阶段,顺便记住词汇,会占到复习时间的一大半。阅读基本功上来后便是做题技巧了。很多历年真题解析都是讲解事后明白---马后炮,要知道看了答案再做题,人人都会讲考研。我们要的不是题做出来的结果,而是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思路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怎样把题做对,做出来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很多专家都说,做完真题后要认真总结出题思路、命题方式、答案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是命题思路,简单的说就是,为什么一篇文章后要出这5小问,而不是别的5小问?这有规律吗?有!
综合我的总结,五小问一般会这么出: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作者的目的和态度怎样等主题型问题2,细节性问题,包括数据,时间,条件等3,某个例子论证了什么4,某个词是什么意思。
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些题目的答案在哪儿找呢?
你可以做个试验,随便找一篇真题,勾出以下词语:but, however, yet,while等转折; since, because, as等原因; with…等伴随状语, instead of, rather than, substitute, not only….but also等后者代替前者; only, too much, such(obvious)和最高级the most等感情色彩很强的; it is….that等强调句型; until; for example举例; thus所以; if如果; 特殊符号,如破折号,分号,引号等; 以及一看就很长的复杂句。勾出来之后,对着选项ABCD中的正确答案再到文中看看,哪一个正确答案不是你已经勾出来的?
文章考什么?就考这些重点!靠什么分辨水平的高下?就靠你勾出的长难句!
考研大纲规定,文章中出现无法猜测而又影响理解的关键词,如超出大纲的范围,用汉语著名词义,这样出题者在词汇难度方面就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出题者就只有在句子难度上和故意设置陷阱题上做文章。所以不要再逃避长难句,你逃不掉的,因为这就是它要考的!句子越长越好,你只需将目光紧紧锁住它,它的里面肯定有考点!(具体操作可以看我的序列,以2005年的一道真题为例)。再者,何谓陷阱题?其实命题和小时候玩的捉迷藏很相似,每一道题都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题目吃不准的时候,作对很难,做错却很容易。干扰项就是你特容易去选但又是错误的选项,是非常有诱惑力的选项。举个例子,比如:
问:狗是干什么的?
答:狗是看门的。
这种选项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人人都知道狗是看门的,狗看门是常识。那么狗是干什么的?狗是锻炼身体的。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没道理。其实文章中很可能说我家养了一条狗,每天早上我和狗去跑步,狗跑多快,我就跑多快,后来我的身体就越来越好,狗就成了锻炼身体的了。但问题问狗是干什么的,干扰项中必然出现诸如狗是看门的选项,那是给想瞎猜的人准备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能让考生不看文章答对题。
对于技巧这一块,可能大家在复习初级阶段不能深深体会到,我个人认为现在同学们才刚刚起步,先练好基本功,没有基本功是谈不上技巧的。
最后,就是作文了。30分的分值不容小觑。第一篇是小作文,写推荐信,询问信,或邀请信等等。第二篇是大作文,现在都是看图作文。小时候我们写文章都会写三段式,其实英语也不例外,是有固定模式的。有很多人一拿起笔就开始了洋洋洒洒创作了,像写中文那样,先写出一大堆东西再引出正题,殊不知这犯了考研作文的大忌,它要求你单刀直入,直击主题。现在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模板,不是说没用,而是记不住那么多,就算都记住了,上了考场都不知道该套哪一个,结果整出个四不像。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是我第一次考完研后觉得考的不好找不要了的同学搜刮来的。书是星火的,具体名字忘了,只记得是个军人出的,叫贡献,不知道现在市场上还有没有卖的。看了他的讲述,并动笔认真写了之后,你会发现作文不是有很多模板,而是只有一个模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文一定要亲手写,可以定在考前最后两个月内,总共写十篇即可。阅卷老师的眼睛贼亮的,他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是经常写,还是在考前一天晚上突击的。
最后,如果有人问我考研难不难,我的回答是:难,还很难。不然怎么英语数学会有10%多的及格率,你真以为大家个个都是草包吗?我不聪明,而且基础不好,像大多数同学一样大学四年都是不紧不慢过来的,而且到了考研最后,我感觉自己的学习好像无穷趋进一个点,但永远也达不到这个点。扯远了哦~。
综上所述,我觉得当前复习英语最重要的是词汇和阅读量。如果大家有什么考研上的困难和疑问,可关注我的贴子,也可和我联系QQ42906750或email: lixiaolingjng@sohu.com我会把我的学习心得和失败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真心希望2008年决心考研的学弟学妹们一路走好。
考研英语“阅读”出题天机—Secret遭破解(转)
早就听说考研英语阅读的文章选自国外报刊以及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课本。这天正好有点空闲时间,就想试试能不能找到考研文章的出处。
还记得去年4月“能力博士”中一篇介绍“Google”搜索引擎的文章吗?在文中介绍了“Google”的各种强大功能。于是我就用它为工具,试图在网上搜索考研阅读文章的原文出处。
首先登陆“ www.google.com ”,如果读者没看过那篇重要的东西,我可以在这里插入介绍一句:Google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只要在其中键入关键词,就能查到很多有用的结果,一定要多加利用!
看一下2004年1月考研阅读真题,一共有4篇文章,其中第二篇比较眼熟,记得以前曾在一些杂志上看到过,大意是“人的姓名以不同字母开头,也往往决定了他今后是否容易成功,姓名以‘A、B、C’开头的人成功的几率要比‘X、Y、Z’高”。
首先在“Google”关键词中输入这篇文章的首句“Over the past century, all kinds of unfairness and discrimination have been condemned or made illegal.”(其实,在这里应该用“Google”的“高级搜索”,在“包含以下的完整字句”中输入这句话,这样就可以排除无关链接,使找到的最终结果更精确)。
结果出来了,这篇文章是出自2001年8月的一期英国《经济学人》(也叫《经济学家》)杂志。将《经济学人》上的原文与考研真题相对照,发现出题人只是把个别生僻的单词替换成考研大纲中的单词——把“denounce”替换成”condemn”,把”sad affliction”替换成”disadvantage”。同时也删减了文末的一些文字,把587词的原文缩减成401词的考研阅读文章。
考卷里的阅读文章乃何方神圣?
用同样的方法,对近几年的文章进行搜索,也有以下结果:
第一篇阅读文章为1997年10月美国《US News & World Report》上的一篇文章,是该刊记者Margaret Mannix的手笔。
第三篇阅读文章为2000年12月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出自Daniel McGinn之手(此君是《新闻周刊》的著名记者,长驻波士顿,擅长写经济、商业内容的文章。)
第四篇文章来自“美国学校董事会”出版的一本刊物(属于学报学刊,里面的文章内容多为讨论教育问题)。考研命题者是从2001年1月的这期封面文章中发现了它,并把它改头换面以后,变成了考研阅读理解题。值得一提的是:原文长达3200多字,命题组将原文的前一部分压缩成415字的阅读理解文章——压缩之后,必定对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表达有所影响,因此,很多同学考后反映这篇文章不太好懂……
只要熟练掌握了上述搜索方法,相信只要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能搜出这些困扰我们考研阅读理解题究竟是何方神圣。比如:
2003年第一篇文章,出自1999年1月25日的美国《时代》杂志;
2003年第二篇文章,来自1998年11月20日的美国《科学》杂志。
2002年第三篇文章,是1999年11月27日的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社论。
2002年第四篇文章,在1999年9月13日的美国《High Point Enterprise》。
2001年第二篇文章,在2000年4月24日的《U.S. News & World Report》。
……
从上面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几个特点:
章的选择上,一般是选择3、4年前的文章,不会选择太陈旧的“老黄历”,也故意避开新近发生的事实。
不太习惯从《时代》杂志上选择文章,也许《时代》在中国太容易买到了吧,你在旧书摊上很容易就能花几块钱买到一本。相反,《经济学人》这样的杂志在国内市面上不太常见,所以从这些杂志里出。估计是为了避免让大家碰到吧。
从内容上看,介绍社科(包括教育学、经济、法律、心理学等)的文章最多,自然科学相对较少,人文科学内容的文章只有4篇。而且,这些文章时效性都不强,而且很少涉及现在的政治、时局以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选定文章以后,命题人势必会对原文进行修改、加工,使之符合考研大纲的要求——比如把中文超纲词替换成大纲内词汇(降低难度),再比如把过长的文章进行压缩,使文章长度稳定在400词/篇(降低难度)。而且,通过把原文和考试阅读文章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命题人最多是对原文进行缩写(2004年1月第四篇文章),而不会做改写的,也许是为了尽量保证阅读理解的“原汁原味”吧。由此可知,考研阅读文章一定不会难于原文。但是文后的题目和选项就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了——毕竟是中国人出的题,来难为我们大家伙儿的。
也许,我们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看一看国外的报刊了。当然,并不是指望每次都能在考试中碰到原文,现时是希望能提高一些语言感觉和阅读水平。
到哪里去找国外报刊?
其实很多国外报刊的网站都能找到电子版本,可以找到这些报刊的网址,收藏到收藏夹中,词汇水平差一点的同学在电脑中安装一个《金山词霸》,闲来无事就可以浏览外报外刊了。下面就列举一些报刊的网址:
《纽约时报》(http://www.nytimes.com/ ,或者直接用http://www.times.com/);
与《华盛顿邮报》(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齐名,是美国最有公信力的媒体,要想看里面的文章需要先免费注册一下。
《科学美国人》(http://www.sciam.com/):
一本介绍自然科学的杂志,前几天在国内报摊上也看见了它的中文引进版,不过有点贵啊,人民币10.80元,呵呵,还是看电子版的实惠。其实考研很少出较专业的自然科学文章的,所以权当了解吧。不过听一位辅导雅思的老师说,雅思考试喜欢选用该杂志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考证。
《经济学人》(http://www.economist.com/):
属于客观性比较强的报刊,似乎命题人对它颇有偏好——近年共48篇考研阅读文章,有4篇出自《经济学人》。《经济学人》的特点是所有文章都不署名,它的政治经济评论堪称典范,难怪我国著名的《经济观察报》的文章的写法、风格都从《经济学人》借鉴不少。
CNN(http://www.cnn.com/ ):
网站上新闻挺全的,而且只要安装一个Realplay播放器,就能直接链接到CNN的重要新闻录像。要是网速快一点的,画面就比较流畅,连看带听,什么都有了。
《China Daily》和《二十一世纪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 , http://www.21stcentury.com.cn/):
《二十一世纪报》是《China Daily》的子报,以前我总买来读一读,后来发现它们网站上有电子版后,我就连好两块钱也省啦。这两份报纸的好处就是:其新闻都是围绕中国的,背景为我们所熟知,便于理解。另外就是一些专门的词汇,比如“三个代表”的英文说法,在国外的一般报纸上可能找不到,但是在《China Daily》上你肯定能找到,如果在写作中想“秀”一下自己的词汇量,这就不愁没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