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5-7-12 14:20:00
以下是引用hellocici在2005-7-12 11:10:38的发言:

我想请问一下二楼,为什么丢了15块钱,其他消费上的边际收益增加了?如果从收入的角度考虑,由此带来的花费在其他商品上的收入减少一般情况下应该导致需求曲线左移,这样一来在同等的已有消费量上,边际收益应该是反而减少了吧!

边际需求增加,没有边际收益增加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2 15:06:00

?

边际需求是什么意思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2 17:31:00

请教有关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一道选择题

1 某企业有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1000万,折旧率6%;银行长期贷款100万,年利率5%;生产工人的工资总额120万;管理人员工资10万;原料,材料,动力费用1500万.则其总固定成本为:

A60万   B65万   C75万   D1000万   E1100万 

2 其沉没成本又是多少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2 17:32: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2 21:29:00

我反应比较慢,觉得题目对于例子的描诉没说清楚。

会计的“折旧”一概念无非是要正确划分各个会计期间的成本,以免在最后报废的那一期成本巨增,但是折旧除了自然折旧,和因技术创新的贬值外更多的是机物消耗,但是按照会计的规定即使不生产也是要提折旧的。这样实际是违背了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所以说折旧只是会计计算上的固定成本,而现实里实际是多少还不一定。学过成本会计的都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算出真实的成本的。正如会计里除了现金没有一个数字是完全可靠的一样,如果考虑实际购买力,现金都不可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3 09:17:00
中国航空业的沉没成本太大了,所以就有天天的3——5折的机票。收回沉没成本路还是很长啊!!1运载能力实在是太过剩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3 09:34:00

经济学都假设所讨论的人都是理性人,实际上不见得人人都能理性所以实际问题还要心理承受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4 20:38:00

所谓心理因素,其实也是边际效应在起到影响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4 21:07:00
一般的固定成本不属于沉落成本的。沉落成本的根本是已经发生,但不能带来收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5 07:27:00

沉没成本不是不影响决策.他影响人们的事前决策,因为沉没成本够成了退出壁垒的重要方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0 08:23:00

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是“经济人”,心理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0 09:30:00
以下是引用龚瑞在2005-6-6 10:28:04的发言: 同意2楼的看法。只有2楼的看法才是真正体现沉没成本真实含义的。沉没成本的意思,就是在成本已经投入切不可收回以后,决策者将会站在现在的边际水平上重新决定自己的最有决策,而并不受已经付出的成本的影响。所以说,沉没成本是不影响决策的。

恩,很赞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7 09:11:00

刚刚对“沉没成本”的概念有了点想法,关于恋爱中精力、金钱与物资的投入,也说到了这一概念,下面现象中的排队时间,投入复印机、电脑与纸的钱与所说的恋爱中“投入精力、金钱和物资”一样,都是“沉没成本”,同样可以用这个概念作一点解释,因为恋爱中,投入了精力、金钱与物资,所以,我要尽可能地多收收租金,多收租金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肯放弃对初恋情人的追求与思念。许多人为何难忘初恋,是因为当时投入的“沉没成本”比较多,嘿嘿。


排长队这一现象是排除了时间成本高的人与看画用值低的人,但排长队仍看画的人,用值肯定高于排队时间成本与看画时间成本之和,而且,排队时间仍会影响看画时间长短的行为选择的。(见真空世界经济学版面置顶帖中讨论张五常的上河定律一帖)

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说对,是对的,说错,也是错的。

不是成本之说,是因为过去的选择,现在不能再回到过去,再作选择,没有选择,成本是零。所以,历史成本不是成本。

但就像以下例子,我要开复印店,买了复印机、电脑与纸。买了以后,我付出的复印机、电脑与纸的价格就成为历史成本了,但这个历史成本,也可以从租值的角度看,也就是说,我开这个店的话,我的复印机、电脑与纸进价多少,不会影响我开店这个行为选择,所以是租值。但是,与没有买这个复印机、电脑与纸相比,我有了这个复印机、电脑与纸,你来复印,我出的每张纸的复印价格,肯定要高于直接成本之上(直接成本为我不开店不用付的成本,比如电费、人工等),则否,我不会投资开这个复印店了,因为我会血本无归。复印的价格,我是能高收则高改的,但也受同类复印店的竞争,要是开价太高,人家可以到别处复印,要是太低,我收入减少。这每张纸复印高于直接成本之上的收入,加起来,就是我投入复印机、电脑与纸的租值,也就是上头成本,竞争不同,租值不同,租值不同,我的复印店价值也不能。比如我要是把复印店卖出去,能卖出去的价格也不同,租值不同我做复印生意的行为选择也不同,比如,我工作努力程度也会不同,这个意义上,历史成本是可以改变我选择行为的,是成本。

同样,我看上河图所花的时间成本,是历史成本,也是租值,有了这个租值,我当然要多看会了,否则,我不会排这个队了,这与复印纸之价太低,我不会投资复印店的道理一样。

总结一下,在生产成本中,我们传统所说的固定成本,历史成本等概念,可以从租值也就是上头成本的角度看的,竞争决定价格,价格高于固定成本以上的,是上头成本,上头成本不同,我生产的行为不同,这个意义上,固定成本与历史成本,是会变化的,是会影响我的选择行为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1 11:14:59
沉没成本,也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以往不管你有多大的投入,都不能影响你的下一个决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1 16:21:12
figo爱米兰 发表于 2005-6-4 23:21
有的经济学术将固定成本也是为沉没成本,如何解释?
固定成本不算沉没成本,因为固定成本同样是可变(如果不变的话就不应该算成本了,因为成本总是机会成本)
固定成本应该是在选择变与不变两者中选择了不变
不变,不等于没有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1 18:39:40
五常君喜欢说
覆水难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1 19:30:22
现实的人与“经济人”是有区别的。按机会成本决策,不考虑沉没成本是理性的,但有时人们并非如此决策而是凭经验、直觉等作出决策。这在行为经济学里有过研究。《牛奶可乐经济学2》的第一章就讨论过这类似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2 00:34:11
比较同意2楼的说法,在你第二次决策的时候,仍然考虑的是当时的机会成本和收益,你第一次对看电影的收益估价是20美元,这是把一种心理满足货币化,而当你丢失了电影票,进行第二次决策的时候,你对看电影收益的估价,作为一种心理满足感是随着你丢了电影票,肯定会出现心理变化,这时的估价肯定和第一次存在差异,进而决策也会有差异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10:41:00
顶二楼,我觉得还是从经济人的角度看比较合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21:36:52
确实,楼主的提法 让我也多了条思路....  看了讨论 获益不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5 18:44:39
同意二楼的说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5 20:48:40
沉没成本对决策不产生影响,对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0 10:44:13
好像是篇很早的帖子了.只不过现在才看见.
我觉得我是这样理解的:
你掉了一张15元的票.就是损失了15元.
但是如果你继续花15元再买一张票.可以得到20元的收入.这样你的利润就是5元.
用5元的利润去抵消之前的15元的损失.就是你只损失了10元.!
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选择再买一张票.
但是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比如刚好口袋里面没有15元了.或者认为现在口袋里面剩余的钱可以为自己创造大于5元的利润.
所以就不会再去买票.
我觉得不去买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个人喜好.和对口袋中剩余钱的预期收益估计也有关系..
额.我刚读完大一.只是个人见解.希望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