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从洋务运动起,近150年的工业化进程,工业追求历程,发展到今日,对西方“塞先生”追求了快200年,工业化已到中后期,断断续续的积累了近百年的技术经验,但是当前仍然面临产能过剩、质量不高、核心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工业化之路曲折而艰辛。
工业概念和判断计算标准: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原理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就业结构为15.9:36.8:47.3;
四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
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往往是轻纺工业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到第二阶段进入重化工业化,重工业和石化化学工业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反映重化工业化过程的指标是霍夫曼系数。指标数在0-33时表示一个国家工业化处于初期,33-66时表示工业化中期,66-100则表示工业化后期了,而当这个指数大于100,则表示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状况与未来预测:
根据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15至2018年完成工业化,最晚将在2021年完成工业化进程。
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没有完成,并以农村劳动力基本完成向城市转移为标准的,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仅有名义上的50%左右。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长、经济学家樊纲表示工业化的完成,
应该是以农村劳动力基本完成向城市转移为标准。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中国必将要维持制造业第一大国,因为这是我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所必须的,我们要训练我们的劳动力,我们要转移我们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到城市里面来,到产业里面去,
所以我觉得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都会维持这个地步。
早在19世纪中叶前的1500年间,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世界第一。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机械生产能力雄居全球。20世纪初,美国制造业产值超越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之后称雄世界制造业头把交椅,长达110年,如今这个头衔即将移位,中国在150多年后重新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历史视角:美国工业化进程:
(一)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与其他现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二)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美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已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农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化分工
。(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加快了
我国历史:
从187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目的,
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
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派
在中央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文祥、沈桂芬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代表人物如下:
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
崇厚(满洲贵族)
左宗棠(曾国藩的同僚,汉族士绅,率领军队收复新疆)
沈葆桢(曾国藩的属下,进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创设福建船政,任南洋通商大臣)
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后期的实力派)
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创设汉阳兵工厂)
刘坤一
唐廷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工业
在1914年至1922年期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稍后一段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迅速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德、俄等国忙于战争,生产受到破坏,致使外国来华商品和资本输入的总额显著减少,而出口总额大量增加,从而有力地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以
轻工业和日用品制造业发展最快,其中又以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突出。
从1915年起连续六年为出超,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价值五百余万海关两。战前全国面粉厂只有四十多家,到1921年增至一百二十多家。此外,火柴、造纸、卷烟、水泥、榨油、制糖等轻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尽管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期的繁荣,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仍然不大,重工业的发展尤为微弱。大战期间民族资本在全国产业资本中的比重虽有较大的增长,但在1920年仍不足30%,外国资本占70%强。而且工业发展不平衡,
分布也不合理,多数工业集中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http://www.qyeconomist.com/article.asp?id=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