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止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包含三个因素: 血管因素:血管收缩是出血过程中最早的生理反应,可以使管腔变窄,破损伤口变小。血管内皮可以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促进凝血和血栓形成。
血小板因素:血小板由于各种凝血因子的作用被活化,直接参与凝血反应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并形成血小板血栓。
凝血因素:内皮受到损伤后启动外源和内源性凝血途径,经过一系列反应后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填塞在出血部位使得出血停止。
图1:凝血的三个基本步骤

血液凝固,或称为凝血指的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迄今为止,被发现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分别用罗马数字进行编号。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又分为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两条通路,这两条通路最后汇总于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因此后两者也被称为共同途径。
图2:凝血瀑布式反应

人体内凝血功能一般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正常的止血的过程如果在不需要止血的部位出现即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包括血栓形成和栓塞。血栓栓塞疾病可以发生在血液循环中任何一处心腔、动脉或者静脉。如果血液在某一局部凝固形成血凝块称为血栓形成;形成的血栓脱离原来的位臵,并顺血流堵塞其他部位则称为栓塞。临床上由于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有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等,常常危及生命。血栓的分类:
动脉血栓
在动脉血栓形成中由于动脉血压大、流速高,故凝血酶不易在局部积蓄到有效浓度,只有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粘附,聚集血小板使局部动脉管腔狭窄,才使凝血酶积蓄达到有效浓度,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而网络血细胞形成血栓。对于动脉血栓,治疗方法以抗血小板为主。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系由于血液高凝和淤血,因此静脉血栓是主要由纤维蛋白和血细胞构成的混合血栓。血液高凝状态目前也被称为易栓症,其原因可分先天性和继发性。先天性易栓症缺乏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有抗活化的蛋白C等特点。继发性高凝可见于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长期卧床、大手术后、肥胖和静脉曲张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对于静脉血栓,治疗方法以抗凝为主。c.微血管血栓形成由于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或血循环中出现促凝物质引起,如DIC,也可由血小板被激活形成聚集体引起,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微血管内形成透明栓,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浅谈血液凝固、血栓形成过程: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5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