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企业、IT企业应转变发展思路,提高原创能力,在这个突破性技术不断拥现的的环境里,时刻存在着超越微软、苹果的机会。
一、中国高新、IT企业发展思路之误
1、盲目国际扩张:靠低价格,走低端产品市场,从而失去了原创能力,永远沦为二流或三流企业
不管是华为、联想还是海尔,都争着进入国际市场。由于技术远差于国际大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国内企业不具备竞争优势。于是,中国的高新、IT企业全部走低端路线,即开发高新技术行业中的低端产品,靠模仿别人的技术生产别人不愿生产的技术、功能落后的产品,在这种低端市场,技术要求不高,国外企业的技术优势发挥不了作用,而中国有价格优势。中国在低端市场的竞争优势,使国内企业的发展战略锁定在低端市场,用低价格打开国内市场,用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
这样的发展战略或思路,使我国高新、IT企业失去了原创能力,永远赶不上国际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别人是靠创新、靠最先进技术挣钱,这样更推动创新能力、技术的提升。而我国由于战略定位是低端市场,跟这种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成本最低的开发战略是模仿别人的技术,跟着别人走。这种战略定位与开发战略让中国永远失去了原创能力,创新能力永远比不上领导着技术潮流的国际大公司。
2、无勇无谋,放弃国内高端市场
在国内,等于是在自己家里,让别人的高端产品肆虐,而自己却没有一点骨气去反抗。汽车、IT、手机行业,基本上被国外企业陇断了二十多年,中国企业从来就没有还手之力,于是,中国企业宁愿在夹缝中生存,只图眼前利益,不期长远发展,更不望民族企业的振兴。因为,你一直跟着别人走,不发展自己的原创能力,你拿什么跟别人比,更别说跟别人争了。
没有看到一个有骨气的企业家,敢于跟国外企业叫板,哪怕是从内心中,敢于发展自己的原创能力,期待有朝一日,实现突破性创新,开发出可以进入高端市场甚至打败微软、苹果的产品。
从勇气,从战略上,国内的企业,国内的企业家现状一塌糊涂。
唯一亮点是,长得不起眼的,一直善于结交各界名流、特异功能者的马云,对企业的改革,倒显得有点气势,把所有技术部门推向市场,形成全价值琏创新体系。但这也只是眼前一亮,不知马云自身有无意识到,他们的架构是创新型架构,从而着眼于发展原创能力。个人认为,好特异功能者,善于探索未知的科学现象的人,都有着创新的思维。
二、着眼于振兴民族企业的企业家,应改变战略思维
1、打破技术锁定
所有能够改变行业格局的突破性新技术都是出于新的公司或并不在该技术领导经营的公司,微软打败DOS,属于新公司开发出创新技术,一下改变了市场格局;苹果打败诺基亚,以及GOOGLE开发出安卓系统,这些都是手机市场之外的公司打败了一直陇断着手机市场的企业。以上例子说明,能够改变市场格局的突破性创新技术总是来源于新公司或市场之外的企业。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是陇断性大公司,他们现有的技术让他们保持着市场优势,带来了巨大利润,从而使这些公司的发展过度依赖于现有技术,形成了技术锁定,难以产生突破性技术。
这种技术锁定效应给我们带来了超越国外大企业的机会。下一步,就是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怎样才能让这种突破性技术诞生于自己的公司。
所谓突破性技术,是突破了目前现有的技术框架,从另一种思路出发开发出的现现有技术有区别的技术,这种技术更符合市场需求趋势。
2、创新机制
要想赶上国外先进企业,甚至超越它们,中国的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跳出五力模型、波士顿模型等疆化的战略工具,应灵活长远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敢于向突破性技术进军。
在保持目前发展状态情况下,应着力于将技术部门单元化,并将各个技术单元推向市场,各个技术单元都靠技术开发、靠专利,靠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挣钱,同时建立联合开发机制。
国家政策应向那些开发突破性技术的企业倾斜,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资金,更多的国际一流人才。而国内的企业家们,也应更有骨气一反,下定决心,走常人不走之路,制定正确的长远的发展战略。
当然,理论界应深入研究,微软、苹果手机、谷歌的安桌系统等突破性创新技术的产生机理,更好的指导我国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
国内企业还应积极与国内其它企业、国外企业形成技术联盟,实现开放式创新。正如谷歌开发安卓系统一样,由谷歌与80多家企业联合开发。技术联盟开发的优势是实现多个技术环节的创新,最好是价值链的每个技术节点、技术环节都有创新,全价值链技术创新。
大型企业,有雄厚技术开发实力的公司,应构建全价值链创新架构。即各个技术环节成为可以与市场交易的事业部,每个技术环节都去寻求创新。只有多个技术环境,多点创新的组合才能形成突破性创新。当然个别技术环节的创新可能是带动整个价值链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关键点。只有与环境、市场互动,才能促进每个技术部门寻求创新、发现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