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的气氛可说是小心翼翼。
先看昨天中国央行的一个小意外行动。据参与投标的交易员透露,中国央行早间进行的14天逆回购规模较上周增加近一倍至280亿元,而利率却未如多数市场人士猜测的那样与7天逆回购保持同等降幅,而是持平于上周的4.1%水平。这是中国央行连续三周逆回购以来首度停止下调其利率。截至《华尔街日报》发稿时,银行间14天资金尚未有报价,而过去三个交易日,14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缓慢回升至4.18%水平,成交量却逐日增加,周三成交量已上冲至299.5亿元,系7月31日以来最高成交量。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840亿元,其中,到期央票1300亿元,到期逆回购460亿元,周一与周二央行已续发755亿元3年期央票并进行11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故若不再进行其他操作,本周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475亿元,净投放规模亦是上周的逾两倍。下周,公开市场到期央票160亿元,系3个月期央票,而逆回购到期260亿元,故自然形成资金缺口100亿元。
近一个月来,中国央行传达了中性偏紧的政策信号。资金面紧平衡的总体基调下,银行不约而同地怀着高备付、去杠杆心态。据媒体援引权威数据报道,8月前11天,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新增贷款投放1550亿元,此投放节奏与银行间市场相对偏紧的状态一致。在中国ZF此番致力于经济调结构、金融去杠杆过程中,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没有大幅反弹,银行也没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再加之刚度过钱荒,商业银行对未来市场的资金面的预期很不自信,造成大量的可用资金堆积在银行内部。显然,在偏高的资金利率水平下,银行的谨慎气氛将继续蔓延。
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监管收紧正使中资银行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面临新一轮考验,尤其是中小银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在7月底发布的报告中预测,国内商业银行2013年净利润增长率可能由上年的18.9%降至8%左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引发了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中国银行业协会预计,2013年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可能增加人民币700亿-1000亿元,约合110亿-160亿美元。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第二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6%,与第一季度末持平。
投资者还无法忘记中国银行间市场6月份出现的那场突发信贷紧缩。当时,中国市场隔夜拆款利率一度从3%左右飙升至30%。这一事件使那些在银行间市场敞口较大的银行,包括中国最大的民营银行民生银行,失去了部分投资者的信任。再者,中国ZF最高决策层正在主导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对存款基础薄弱的中小银行产生新的冲击。中国央行7月份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赋予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此举或将挤压中小银行的贷款业务和利润空间。更令人担心的是接下来要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中国央行目前规定的存款利率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如果照有的分析师预计,未来中国央行将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假设明年年初将把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2倍,下半年将进一步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3倍……到那时,存款基础较差的中小银行为了吸引储户惟有提高存款利率,强忍净利息收益率收窄和利润缩水之痛了。
(银行英才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