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3-8-21 18:06 
任何门都有钥匙。《道经》第一章讲的不是如何进入某一门,而是众渺之门。这当然就包括了如何进入经济学之 ...
我说的门是指一门学科的起始点,经济学的起始点是因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需要用经济学的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分配问题。
----没有文化的复兴就难有民族的真正复兴
要真正读懂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要首先知道这一章讲的是什么。你连他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真正读懂他理解他呢?“道可道,非常道”真的是“道可以被言说,但这不是常道”这么简单?太肤浅了,简直是对老子的糟蹋。那么这第一章究竟讲的是什么呢?告诉你,好好听着:他讲的是认识论。讲的是智慧是怎么产生的;讲的是认识、知识是怎么累积和发展的;讲的是的文明是怎么建立的。但这还只是一个总纲性的认识,要真正读懂这一章,还得先弄清楚一个关键字的含义,那就是“道”。
下面是汉语词典中关于道的解释:
1.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2.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3.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4.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5.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6.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7.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8.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9.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10. 线条:铅笔~儿。
11.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12.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13.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14.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这里的“道”的含义是“起点”、是“标准”。也许有人就要说了,上述道的含义中是找不到这两种的,你这不是太牵强了。应该不牵强,“起点”和“标准”其实就是“路”和“法则、规律”和延伸。路是有方向的,有方向就有起点;路是有距离的,距离就得有计量标准。而我们制定法则、发现规律不就是为了便作为标准使用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起点”和“标准”又怎么能有一、二、三及万物。
当我们知道老子第一章要说什么了,也理解道的含义了,再去读这一章,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说认识的起点和标准是可以假设的,但这种假设的起点和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必然的;而是任意的、非唯一的。
名可名,非常名。 起点和标准以及根据起点和标准演化、分类的事物是可以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或命名的,但这种表示或命名也并非是绝对的、唯一的;而是任意的、非唯一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本无名,无,才是本源。世界是物质的吗,不是;世界是精神的吗,也不是。世界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物质运动产生了意识,意识和发展表象了物质。意识----智慧-----知识------社会文明。物质与精神同出异名。因为“物质”这个符号本身就是精神的。万事万物因有名而被人们认识;因无名而不被我们认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僥。 我们应该经常从事物的本源出发,去重新思考和认识世界,以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已经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在已经形成的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基础上,去推测、研究、分析未来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和有是同时产生的,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不同的名称而已。此两者也是人们认识产生发展的本源和基础所在。人们认知了无,于是就生出了有;人们认识了有,又产生了新的未知领域而又生出了新的无。常无、常有;常有、常无,循环往复,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规律,这就是真理发现的途径。
物质与意识同出而异名,物质创造意识,意识创造物质。当你认为物质的物质是物质时,物质这个符号是由意识创造的。当意识不以物质这个符号来表示你认为的物质时,你认为的物质就不是物质了。
首先知道门之所在,然后才有进门之法。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之门,价值计量问题是进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