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政论之一:关于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及扩展理解
十七大报告中用专门的篇幅阐述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社会建设提到战略高度,而且还修改了党章,无疑这又是一次思想提升,大家都在思考这些理念背后的逻辑,作者认为,这是当今国际国内两个格局和我们的多种思想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来读到前些时日关于“郎旋风”时期的一些观点,看了郎咸平对于改革的批判和反思类文章,觉得那次旋风和争论意义很大,实际上对于我们改革思路更加理性、更加实际起了作用。批判了盲目的新自由主义路线,重新从市场化改革中把公平正义的因素请出来,纠正改革的偏差。加上国际国内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经济过热和地方盲目无序的GDP大赛造成的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凸显,和收入差距、区域差距、社会治理等问题。我们党开始发掘传统思想的合理因素结合时代精神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
在笔者看来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社会的战略是建立在今天三种基本的思想传统主导下,对我国目前复杂的经济关系和多种差别提出的协调,更加具有全局观念和长期的价值取向。
作者赞同甘阳在《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三种相互有冲突而共同存在于当代中国的思想传统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导的平等公平观念、市场化改革以来得到真正传播的自由和法治观念。当今的中国思想文化无不是在这三种思想传统影响下发展和演进的。这三种思想传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各有表现。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传统的均等思想得到凸显,这一时期对传统的反思和批判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让公平观念在人们心中扎根,更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的胜利最终保证了共产党在大陆的胜利,建国以后的建设时期更是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形成了贴近基层反“精英统治”和草根政治的传统,甘阳对此有深刻论述。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极端使得计划体制难以为继,实际上中国的计划体制从一开始就区别于苏联的计划体制,经济集中度并没有苏联那样高,这也是以后改革成功的一个助力。邓小平在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和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等一些列重大的论断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开始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但近年来改革中的问题越来越多,人们的思想又开始复杂起来,市场化的自由竞争造成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人对改革的否定。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我们坚持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改革没能很好地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人们难以接受在号称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如此多的不平等、有如此多的不公正和腐败。我们建国的社会主义传统有点衰落,甚至片面强调自由、效率等观念使得儒家传统和社会主义传统处于了弱势,其实这是很危险的。郎咸平的观念也许能让我们得到启发,他自称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而且告诉大家我们的改革有很多地方是在学习西方的时候不得要领,没有学好还把自己的许多好东西给丢了。其实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本身在为摧毁资本主义助力的时候也给资本主义的新生带来思想资源,同样加深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纠正了资本主义对完全自由竞争经济的迷信,促进了法治的完善的政府作用的发挥。同样我们在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上能够学到这些,应该认识到任何社会制度绝不像原来偏激的观点认为的那样是水火不容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尊重人类基本的价值,而人类的基本价值绝对不是仅有自由、民主还有公平、正义。吸收别人的先进文化就要吸收别人的优点但不能丧失自己。
所以甘阳提出“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概念是应该有更深的意蕴的,我们在进步中渐渐培养了理性和务实,再不能走极端的道路了。人们也从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中和领导人事变动等细节中看到了新气象,包括这次报告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重要地位大篇幅论述等细节。
反观我们青年学子和工作者的学习方法而言,作者认为现在的学习更要注重认真发掘这三种思想传统的精髓,有望在社科研究方面真正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思想体系。对我们当今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工业化的城市经济、信息化的知识经济并存的现实也应该有足够的理解,尤其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三农问题”等复杂问题的特殊国情,任何试图完全按照一种经济逻辑和三种思想中单一的思想解决中国问题的努力往往有很大不足甚至危险。这就更要求我们既要有自我反思的勇气,又不能盲目迷信西方理论,一定要有自己符合中国实际的思想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更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的理论创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圈圈,超越马克思又有什么不可能呢?原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不仅造成对其他思想的优秀传统的压制也造成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理解的混乱。现在在学术研究上唯马克思主义马首是瞻的时代基本过去了,我们要真正迎来一个属于中国的时代,不管是政治学、经济学还是法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能成功能,能不断创新,我们就可以超越“马克思”,而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主义者”,照此看来“主义”到时候就基本没用了。问题没解决的时候大谈主义,问题不存在了主义也就失效了,当然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我的家园:http://qinmeng.blog.sohu.com/
参考读物: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
黄宗智《认识中国--基于实践的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