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困境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全世界所惊叹和瞩目,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以来给中国带来的亡国和落后挨打的民族屈辱和自卑已经一扫而光,开国领袖毛泽东向世人宣布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从当初的仅具有政治意义,变成了今天的以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进程加快,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来自国内外和环境气候的负面反应也在不断加剧,构成了进一步发展的多重困境。
困境之一:外部世界对中国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三重围堵。经济方面众所周知,近两年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反倾销制裁接连不断,逼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今年以来欧洲也步美国后尘加紧对中国出口欧洲的太阳能产品的反倾销制裁,使得中国的外销企业损失惨重。政治是经济的延伸,军事是政治的延伸,那么美国重返亚太,挑起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对中国进行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和南海的菲律宾越南的岛屿主权争端就是代表了对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围堵。北有蒙古,南有印度作为中国的宿敌以及缅甸等被美国日本拉拢加入其对中国的包围圈。
困境之二:国际分工失衡给出口大国中国带来内部经济结构失衡,产品、产能过剩。后工业化以来,发达国家为提升本国经济结构的含金量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工业,将其转移给第三世界市场化改革国家,这使得发达国家成为传统消费品的消费国和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成为这些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传统工业产品的出口大国,美国是其出口主要市场,在这种互惠经济发展的早期双方能够和平共进的,只是以一方的外贸逆差和另一方的外贸顺差的非良性互补关系的不可持续的形式实现的。当这种非良性循环的平衡底线被打破(危机发生)的时候,发达国家会很快排挤甚至关闭自己的市场,从而导致出口大国的产能过剩,结构失衡,陷入过剩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前,中国的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现在它们使得中国成为过剩大国。专家(黄群慧)指出:“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本次产能过剩涉及领域更广、程度更严重,化解难度前所未有。具体而言,从范围上看,以前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存在于钢铁、水泥、有色、煤化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而本轮产能过剩的范围扩大到造船、汽车、机械)、电解铝等领域,甚至扩展到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大有从局部向全局蔓延之势;从程度上看,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7月估计,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产能利用率稍低于80%,而2011年产能利用率已降至60%左右。60%的产能利用率说明我国当前面临的产能过剩十分严重。美国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仍有66.8%,目前保持在78%以上。”因此专家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并非仅仅是经济周期的原因所致,……很难再通过逆周期的经济调控政策来消化”。难靠经济高速增长化解。经济高速增长都化解不了的过剩是根源什么?就是国际市场大幅收缩的结果。
困境之三:环境气候问题凸显,近年来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增多严重抑制经济发展和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民政部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2006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10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9%。其中,绝收面积540.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7%;因灾死亡3186人,比上年增长28.7%;倒塌房屋193.3万间,比上年减少33.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比上年增加23.8%,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以来的第二个重灾年。百度文库《浅谈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IPCC(ZF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表明,预计今后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也指出未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随着未来经济总量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我国气象灾害承载的脆弱性也在增加,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很大威胁,防御气象灾害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近两年,除了自然灾害,工业化制造大国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也开始登场,这就是雾霾天气。今年以来,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北京是其中最典型和严重的地区。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研究认为,机动车、燃煤等人为污染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谋”。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当今的环境处境也在给中国的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发展之路亮起了红灯。
困境分析
笔者直言,国家资本主义是中国遭遇国际围堵和国内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理由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下进行的,这样国家和中华民族就作为了这个经济体的主体,再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所具有的国家机器对经济的高度集中的管控能力,就构成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架构。这也是其他准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加之中国又是一个人口第一的大国,决定了其经济发展速度超乎正常的快。而这正是其他国家所不愿意见到甚至恐惧的,恐惧这个东方醒狮,民族巨无霸的崛起给所有民族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掌握世界第一霸权的美国为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要遏制中国的发展,二流强国担心现有的利益平衡被打破要遏制中国,弱小国家担心自己被欺负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得到强大。所以对中国的围堵是可能和必然的。
在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友事实上已经没有了,因为中国和绝大多数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不再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原则。而对于中小发展中国家,中国也不再以冷战时期的对他们伸出援手的国际正义维护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自己民族利益的捍卫者的姿态出现。为了获得先进技术和引进外部资本,同美国等发达国家交往密切,对发展中国家渐渐疏远。在国际上中国给外界的印象是对国际政治争端不参与不表态,专注于自身的经济发展,但其挑战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地位的欲望正在为人所共知。这就难免遭遇出头羊的境遇,不但不能对外部势力对于自己的围攻进行政治上的正义抗争,反而极有可能将自己卷入一场无是无非(领土争端中的国家利益无是非)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冲突之中。这些因素导致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使得美日印等宿敌轻易地在中国周边形成包围圈。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主导思想的过于急于求成,鼓励快速发家致富,快速吸引外资和赚取外汇的经济政策则是导致国内经济结构失调,资源消耗过快,工业产能过剩,低水平低附加值企业成分过大,造成环境过度污染重要原因。不顾中国自身人口多资源少的国情,盲目照搬市场经济国家的消费模式,建立起庞大的汽车工业,造成如今城市交通道路拥挤,过高的工业能耗和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了今天雾霾天气和热浪挥之不去的主要元凶。
出路何在?
放弃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和指导思想,改变理论僵化和教条主义现状,活跃文化繁荣学术,改变经济一家独大的局面,改变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为经济活动成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而以社会管理各部门综合平衡发展水平为考核指标,促进社会的全面、健康、良性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出口依赖型经济为内需型经济,大力发展和扩大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特别应该发展其中的托幼、养老、公交等公共服务业。发达的公共服务业既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吸收就业,减少工业消耗和环境污染,稳定社会的惠及千家万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这也是解决目前经济增长乏力的唯一正确途径,一些专家提出的农村城镇化路线笔者认为是错误的,像房地产、汽车行业那样只能解决短时间内的问题不会解决根本和长远问题,而且它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问题会更大。
由于当前以美日为首的围堵中国包围圈焦点在钓鱼岛和南海,要破除围堵首先争取和平解决,至于怎样解决那是决策阶层的智慧问题,笔者不发表意见。但笔者认为,即便最坏结果失去几个岛子,对整个国家也不过是芝麻的芝麻,相比之下,赢得和平和正义的意义对于全体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要比它们大得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