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哈耶克进入伦敦经济学院。
这里很奇特:一方面是一群费边社社会主义者,是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在英国等国兴起的大本营。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殖民地国家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就是伦敦经济学院的政治学家、民主社会主义者哈罗德·拉斯基。拉斯基是犹太人,比哈耶克年长6岁。1920年,拉斯基进入伦敦经济学院,1926年升任政治学教授。
二战后成为新兴独立国家的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民族主义领导人,都曾经在拉斯基手下学习。在亚洲、非洲,该校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拉斯基则“塑造了那么多新兴国家的未来领袖的精神”。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思想的“核心”就是拉斯基,“印度[是]受拉斯基思想影响最大的国家。”1955年,米尔顿·弗里德曼曾在印度呆过,他说,当时的印度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印度的思想氛围基本上被伦敦经济学院的哈罗德·拉斯基和他的费边社同仁所统治。”在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半个多世纪后,哈耶克在自己最后一本著作《致命的自负》的草稿中写道,他现在到亚洲、非洲旅行,他发现,政府中掌权的人好多都在30年代和40年代上过伦敦经济学院,基本上都受到了拉斯基的鼓舞。
另一方面,伦敦经济学院又是古典自由主义复兴的根据地。一群自由主义者。坎南,罗宾斯。
与凯恩斯进行论战
在这里,哈耶克对商业周期进入了深入研究,
透过信贷市场注入的新增货币,会压低利率,导致资源出现历时性的扭曲配置。由此形成适合于时间相对较长或者说消耗时间之生产结构的资本品,代价则是占用那些更适合于现有的、较少消耗时间的生产结构之资本品。由信贷支持的资本重构必然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净增加,从而出现繁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显现出,这种一直无法完成的资本重构,是与实际的资源之可利用水平不相称的。新被察觉到的短缺,将会体现为未被使用的资源(uncommitted resources)之价格的腾涨,及相应出现的信贷需求之增加。成本的这种上升必然要求清算或放弃已被扭曲配置之资本。与该被放弃之资本互补的劳动力将失去其工作。衰退之后将是复苏,此时,市场的相对价格和工资之调整,将使未被利用之资本和工资重新被吸收进生产结构中。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他在1929年初预言到了1929年10月爆发的股市华尔街股市崩溃和随后的30年代大萧条。
在面对衰退,哈耶克的观点是,让市场自动地恢复均衡。
而凯恩斯则认为,可以通过财政手段创造需求,从而让经济复苏。给经济打气,让经济重新启动,就成了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雇佣民众,上马公共工程,实行转移支付,保持较高开支。
参加社会主义计算大论战
社会主义计算论战(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持续了很长时间,具有重大意义,该论战始于1920年,米塞斯发表了他的原创性的文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Econiomic Planning in the Socialist Commonwealth)。米塞斯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深刻的:一个没有价格的经济体系——即社会主义——是否有可能存在?
在米塞斯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的要害不仅在于,由于没有价格,经济活动主体无法进行计算,问题还在于,由于没有私有财产,所以也不可能有价格……要出现价格和利润,私有财产是必不可缺的。”社会主义计算论战的本质就是米塞斯所欲指出的,由于缺乏以私有财产、竞争性市场和利润为基础的交换体系,就不存在价格之类的东西,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作出有效率的经济决策。
米塞斯举了一个例子,非常精彩地阐述了自己的要旨,说明了价格对于引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局长想建一栋房子。那么可以用很多办法。相对于未来建筑的效用来说,每种办法都各有优劣,从而会导致房子的寿命各不相同;每种办法都需要[不同的]花费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劳动。局长该选择哪种办法呢?对于要使用的种种建筑材料和各种劳力,他没办法将其化约为一个公分目。因此,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比较各种办法。”[4]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取消了理性的经济”。
社会主义计算论战分为两个阶段。在十年后的一篇评论中,哈耶克指出,“20年代是米塞斯跟社会主义者进行这场论战。30年代我到英国后,我意识到,我几乎完全没有注意这场论战,于是我就编辑了一本文集。20年代米塞斯出战,30年代则是我出战。” 哈耶克编辑的《集体主义经济计划》(1937)一书的副标题为《对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的批评性研究》,这本书在哈耶克从经济理论研究转向政治哲学研究,起了主要作用。
成立朝圣山学社
《通向奴役的道路》的广泛影响带给海耶克众多机会,他受到各个方面——或学术界或新闻界——的盛情邀约演讲,结交了众多思想投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人数之多,出乎他的意料。他发现,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欧洲大陆的很多国家,到处都有仍然强烈捍卫伟大自由传统的个人和小团体。但是,如果大家要尝试去各自重申或捍卫自由时,就都象他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小群体一样,常常深感势单力薄,孤立无援。
当时的世界在经历了战争之后,正陷入一种焦躁不安之中。计划经济已经在苏联东欧建成,中国在两年后也成了计划经济国家。在西欧,社会民主党构成了一个统治联盟,凯恩斯主义货币泛滥成灾的美国,则热衷于布雷顿森林协定,最后把经济拖入通货膨胀时期。知识分子中最时髦的,是所谓“科学的”政府经济计划和管制。
哈耶克发起召开朝圣山会议就是为了抵制这种潮流。他感到,只有在拥有相同的基本哲学观点的成员的团体内部,才能够对捍卫自由市场原则进行深入的讨论。
1947年4月1日,在瑞士Vevey附近的朝圣山,一批拥护自由市场的知识分子聚会,这就成了朝圣山学社的第一届会议。会议参加者共计三十六位学者和政论家,他们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大陆的国家。
会议获得了成功,与会者决议把它变成一个永久性的学会,这就是有名的朝圣山学社,时在1947年4月。哈耶克任首届会长,总共任期达十二年之久。在他的任期内,会员数量成长迅速。
针对学社的目标,哈耶克后来解释说,“这个思想运动有点自负地宣称要致力于自由事业,实际上是要努力理解自由的前提条件。因为我们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有很多人有一种幻想,以为自由可以自上而下强加,而不是创造某种前提条件,从而使人们有可能掌握他们自己的命运。”
学社的活动一概不对外公开。哈耶克几乎每年都在一个国家召开一次大会。朝圣山学社成立后,举行过数十次全体会议和地区会议,主要是在欧洲,还有美国、澳大利亚和南美。其成员则从最初的数十人,发展到目前的500人。它深化和发展了自由主义,抵抗了各类集体主义倾向对人类命运的威胁,终于迎来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共产主义阵营大解体。该学会中一些成员在战后走上了欧洲各国的最高领导岗位。它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战后世界的思潮走向有相当的影响,也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有潜在的重要影响。
第三阶段:美国
1950年,哈耶克到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但他并没有进入经济系,而是进入社会思想委员会。在此期间,他除了每年冬季讲授一门“西方经济思想史”课程和指导研究生外,其余时间致力于建构自由哲学的完整体系,并正式开始专心准备着手写作《自由宪章》。林曾是哈耶克的学生。
这个时候正是芝加哥学派最鼎盛的时期。
重申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纲领
第四阶段:晚年,返回欧洲
1962年,哈耶克离开来到德国,接受了弗赖堡大学一个教职。在此,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探讨和阐述经济社会行为中的“自发”秩序。哈耶克开始重建自由主义社会理论,提供了一种自由的个体间进行社会合作的洞见。
从上面对哈耶克生平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哈耶克很幸运,一直活跃在自由主义思想运动的核心,20年代的维也纳,30年代的伦敦,50、60年代的芝加哥。
二、学术背景之一:奥地利学派
古典政治经济学
门格尔的理论,
米塞斯,《社会主义》
主观主义,门格尔主观价值论
个人主义,
自发秩序,
市场过程,
主要特征:奥地利学派坚定地捍卫自由市场。
三、学术背景之二:古典自由主义
1、哈耶克出生在自由主义衰落时代
哈耶克出生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这多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因为,19世纪、尤其是在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美洲,一直被自由主义者视为自由主义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以19世纪中期英国废除谷物法为标志,进入了全球性自由贸易时代,也是第一个全球化时代。那时的全球化并今天更像全球化,举例来说,那时,人员基本上可以自由流动,不需要护照、签证那么复杂的手续。政府是小政府,没有进行经济干预,没有建立国有企业。没有宣传部,言论是自由的。结社是自由的,马列主义就是在那个时代诞生、发展、壮大的。社会民主党也在迅速发展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然而,哈耶克诞生前后,自由主义开始衰落了。哈耶克见证了这一衰落的过程。从20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是自由主义暗淡的时代。这可以从制度和理论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在制度方面,就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制度,都在偏离自由主义原则。比如,在经济方面,在政治方面。
在理论方面看,自由主义本身也发生了分裂、变形。以至于到今天,虽然都叫做自由主义,但含义大不相同,甚至有很多截然相反的地方。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多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