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 保罗•J•戴维斯 香港报道 2013-08-19 (
www.ftchinese.com)
高盛(Goldman Sachs)的经济学家希望让其全球客户了解中国信贷繁荣中蕴含的风险,于是他们联系了以看法悲观著称的惠誉(Fitch Ratings)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
朱夏莲研究了中国的影子金融行业之后,推断出中国债务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逾200%,这是各方对该比例得出的最高估值之一。她还警告称,中国银行业的影子贷款敞口远高于大多数人认识到的水平。
最新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NPL)二季度增加130亿元人民币(合20亿美元)至5400亿元人民币,连续七个季度走高。
请点击放大
十多年前,中国ZF成立四家国资的资产管理公司(AMC),接手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银行家表示,经过开局不利之后,“坏账银行”到过去几年终于熟练掌握了处置问题贷款的办法。
这四家公司没有上市,因此利润数据难以查询。但马来西亚银行联昌国际银行(CIMB)分析师特雷沃尔•卡尔契奇(Trevor Kalcic)估计,2009年它们的总股本回报率为8.9%,到去年已提高至15.5%。他还估计,去年这四大公司的总税前利润增长29%。
“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在解决中国坏账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不为人知,”卡尔契奇说,“尽管近年来系统杠杆率很高,但整个系统的不良贷款余额仍维持在相对低位,这可能是一项重要原因。”
目前,其中的两家公司信达(Cinda)和华融(Huarong)正在募集新的私人资本,以在下一轮坏账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们预计,中国2008年以来的贷款高速扩张将引发新一轮坏账。
坏账不仅将来自商业银行,还将来自理财和信托产品,以及被其他公司拖欠资金的普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信达和华融成立的目的,分别是吸收中国建设银行(CCB)和中国工商银行(ICBC)的坏账。
许多银行家和分析师表示,购买金融业多项不良贷款和应收账款,将成为中国未来处理坏账的市场化手段。
由于缺乏领军的公司,中国目前难以保证将以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但一位未参与信达和华融融资的香港资深银行家表示:“当信达和华融私有化、专业化后,它们有望成为不良贷款市场的重要力量。”
卡尔契奇称,ZF正准备让这些公司在处理金融系统部分问题资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融资和进一步增加杠杆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总共可能会吸收金融体系1.2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或资产,相当于银行业未偿付贷款总额的1.85%。
他说:“我们相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总实力非常雄厚,可以吸收银行体系的坏账和整个经济的不良信贷。”
1998年,这几家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以面值购买了第一批价值1.4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这对四大行是好事,对“坏账银行”则是坏事。这些资产管理公司的回收率为仅为资产面值的20%左右。
但里昂证券(CLSA)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这1.4万亿元相当于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朱夏莲估计,中国银行体系的资产在2008年至2013年间增加了14万亿美元,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规模与整个美国银行体系相当。
这表明,当前中国处理不良贷款需要的不只是ZF纾困,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私有化也远远不够。
“人们对中共为所有机构纾困的能力和意愿深信不疑,”朱夏莲在高盛上周发布的主要经济与策略报告中写道。
“但随着系统越发庞大,纾困的可行性也引发了更多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