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8月1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鉴于中国证监会已对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证券)采取立案调查措施,决定自2013年8月19日起,对光大证券自营业务股指期货交易采取限制开仓措施。
光大证券8月16日策略投资部门套利系统出现问题,导致股市的大幅波动,多只权重股一度涨停,事后光大在ETF、股指期货市场上“反向操作”对冲损失,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卖出了7000余手空头合约,引起争议。
证监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
8月18日,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刊登消息,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18日通报了8月16日光大证券交易异常的应急处置和初步核查情况。
证监会称,经初步核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同日,光大证券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
发言人表示,在核查中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但光大证券该项业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上海证监局将暂停其相关业务,责成公司整改,进行内部责任追究。中国证监会也将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
光大:事后对冲“是被迫的”
事件发生后,8月16日下午,光大证券停牌,并于下午两点半左右公告称,16日上午该公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
8月18日下午,光大证券再发公告披露了此次异常交易事件的细节,称按照8月16日的收盘价,事件造成光大损失约为1.94亿元。
据公告,8月16日的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套利交易计划交易额度为8000万,但在11点07分时,交易员通过系统监控模块发现成交金额异常,对此,光大立即批量撤单,终止套利策略订单生成系统的运行,并开始卖出股指期货空头合约以对冲股票持仓风险。此外为降低持仓风险,公司将ETF成分股申购成ETF卖出,并使用股指期货卖出合约做全额对冲。
据统计,16日下午交易时段,光大证券总共卖出50ETF、180ETF金额约18.9亿元,累计用于对冲而卖出的股指期货合约共计6877张。加上上午卖出的253张IF1309空头合约,光大证券全天用于对冲而新增的股指期货空头合约总计为7130张。
光大证券公告中对于这次程序化交易出错的解释是:“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核查中发现,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
“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05分0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在8月18日下午光大证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光大证券风控部门副总邹云健对此解释得更为具体:“150秒内,没有被执行,会重复执行前面代码。由于代码判断出现逻辑失误,系统逻辑出现问题。当时统延时超过150秒。”
据公告,按照8月16日的收盘价,上述交易的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94亿元,但该事件对光大证券造成的最终损失还可能随着市场情况发生变化。
尽管光大将此次异常交易归结为系统出错,但仍有媒体提出光大的对冲操作有内幕交易嫌疑。新华网发文称,“如果说光大证券11时07分之前的买入操作是无意为之,那么之后的卖空行为则属有意之举”。在光大通过ETF操作以及卖空股指期货都是为了减小公司新增持仓的风险的同时,大量投资者仍然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抢购股票。光大证券8月16日14时才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公告,而投资者大约在14时30分左右才看到这一信息。
对此,在新闻发布会上,光大证券董秘梅键表示,具体操作是否违规还需要问法务,但是,“对冲这一过程没有主观操纵,是本能反应,是被迫的。”
投资者损失或近百亿元
8月16日,因光大证券乌龙指,权重股在11点05分左右的第一波迅速拉升走势,而在短暂冲高回落之后,不明真相的买盘再度蜂拥买入,临近早盘收盘时两市股指均突破了第一波拉升高点。午后随着权重股的集体回落,早盘追高的投资者均全线套牢。
《21世纪网》报道引用业内人士说法称,8月16日全天波及股票超过150只,相关投资者蒙受的损失或近百亿元。对于投资者巨额损失,光大证券在新闻发布会上称目前立案调查中,光大依法履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