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向以高收益高发行量活跃在理财产品市场的中小银行遇到了“麻烦事”。有数据显示,多家中小银行开始面临产品预期收益率不达标的危机。业内人士称:“一旦出现相关预期收益率不达标、兑付危机等声誉风险,对这些银行来说都是很大的打击。”据《广州日报》 中小银行靠收益率“上位” 现 象 普益财富的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发行也多次超越国有行,跃居三大阵营的第二位,仅次于发行量第一的股份制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成为了中小银行抢占市场的利器,据报道,南京银行上半年年化预期收益超过4.5%的产品占比达到70%,渤海银行预期收益超过4.5%的产品占比更是达到73%。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除尚未披露收益情况的产品外,共有334款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未达到产品发行时的预期收益率,占期内到期的全部银行理财产品总数的1.25%。 不达标将损害银行声誉 观 点 “今年以来,总行定下的理财产品销售任务甚至是去年的好几倍,如果产品收益率不高一些,根本就卖不动。”一位小银行个人业务部负责人张先生表示,因此只好靠宣传高收益来推动理财产品的销售。“我们今年以来已经加大了各种宣传,不管是短信客户端还是公开的媒体、社区。”张先生表示,“但事实上,一旦出现了产品收益率不达标或者是兑付危机,对中小银行来说,就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声誉风险。” “往往一些小银行不愿意出现这种情况,甚至自掏腰包来填补空缺。”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但是这也往往加重了中小银行的压力。“此外,鉴于银监会8号文的监管压力,如果投资非标比例过高,也不是长久之计。” 中小银行“忍痛”献收益 探 因 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认为,从当前理财产品发展特征来分析,收益较高的银行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规模比例较高,这类银行主要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商行;其次,需要通过提高定价来吸引投资者,这类银行多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的城商行或者农商行;再者,通过收益结构的设计来使投资者能够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这类银行多指以结构性产品为主打的外资银行。 据了解,在业内看来,中小银行由于受到客户数量、网点数量等客观因素影响,想要抢占市场确实是很难与大型国有银行“硬拼”。因此近年来,中小银行不仅在存款利率上选择将利率上浮到顶等做法吸引客户,在理财产品上,也是花大力气在收益率上。“其实很多时候一些小银行的理财产品投向和大行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更愿意拿出更多的利润来吸引客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银行英才网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