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10321 33
2013-08-26
热烈欢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丁剑平教授8月27日15点接受人大经济论坛的在线访谈活动。
感谢丁老师抽出时间和大家进行在线的学术交流~
大家现在可以在下面回复提问。
欢迎大家热烈提问。
PS:的问题提问者会获得50论坛币的奖励
VIP,不止是论坛币!!!

丁剑平,获得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系已故陈彪如导师的硕士学位、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硕士及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及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同时也是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澳大利亚中国经济研究学会会员、日本国际经济学会等会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执行理事, 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金融学会理事。

在出国留学之前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学术成果奖和华东国际金融学会首届论文评比三等奖。
1993年他出国留学,进入日本一桥大学攻读博士前期和后期课程。留学期间他深入学习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并积极参加了日本学术界的各种学术活动。如,日本的亚洲政治和经济学会,日本国际经济学会等,在学会年会上发表论文。他的博士期间的日本导师深尾京司,寺西重郎,和山泽逸平等在各个方面予以他科研指导。在日本经济研究所参加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统计数据的整理和翻译项目,并且担任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和国别等时间序列的补缺工作,将中国文革期间和前后残缺不齐的对外贸易统计修补完整。被日本文部省聘请为特别研究员在日本从事研究工作。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的论文先后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1999年5月获得了日本兼松贸易团体的论文奖。

2000年回国后,他曾多次荣获商务部颁发的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相继荣获第十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论文奖、全球金融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奖。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宏观政策导向—贸易与非贸易部门变量的国际比较”、“汇率浮动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对时机的选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批立项课题项目“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项目开放”、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他的代表专著有《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以及《人民币汇率与制度问题的实证研究》,编著了《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证》。并且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2007年至2008年期间作为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交流一年。

主攻方向与专业:
国际经济学(金融与贸易),计量经济学,中国经济问题

学历简介:
1979.9  — 1983.7   获得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
1986.9  — 1989.7   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系陈彪如导师的硕士学位
1990.9  — 1990.12  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国际税收研讨会研修结业
1993.2  — 1996.3   获得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6.4  — 1999.3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课程 (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简介:
1978.10 —1979.8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助教
1983.8  —1986.8 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院助教
1989.8  —1993.2 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院讲师
1999.4  —2000.3 日本一桥大学的文部省特别研究员
2000.4  —2007.8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9  —2008.7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富布赖特项目高级研究员
2008.8  —目前现在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荣誉称号
  • 2012年11月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2011年度社会科学学会工作者奖
  • 2012年9月上海财经大学校教学基金奖(编号2012024)二等奖
  • 2011年11月获得第五届中国立信风险管理论坛论文奖(一等奖)
  • 2011年11月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奖
  • 2010年12月获得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 2010年9月上海财经大学校教学基金奖(编号2010034)三等奖
  • 2010年6月获得上海市金融学会2009年重点课题二等奖、中国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参政议政课题“建桥优胜奖”
  • 2010年5月获得商务部发展研究成果奖 奖字(09)第39号
  • 2009年11月获得宝钢教师奖(第200910082号)
  • 2006年12月获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06)第25号
  • 2006年10月获得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论文奖)
  • 2006年9月获得上海财经大学校级嘉奖
  • 2005年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奖
  • 2004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颁发“申银万国奖教金特等奖”
  • 2004年商务部颁发的第六届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
  • 2003年荣获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ZF颁发的"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 2003年商务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
  • 2002年12月荣获第十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论文奖
  • 2002年12月荣获第九届"中振科研基金"论文奖
  • 2002年5月荣获全球金融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奖,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颁发
  • 2002年上海市博士后办公室颁发的"回国留学博士后称号"
  • 1999年5月荣获日本兼松贸易基金和神户大学经济经营所的《兼松论文奖》
  • 1992年9月获得华东国际金融学会首届论文评比三等奖
  • 1988年9月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成果学术成果奖
  • 此外业余活动方面日文版《人民中国》1984年第9期32页有对本人经历的专题报道

专著
(1) Empirical Studies on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Hunan University Press 2001 年(《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2) 《人民币汇率与制度问题的实证研究》2003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编著
  • 《汇率学》 2013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
  • 《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因素研究―对预期、联动和参照构成的分析》与周建芳,2010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证》与曾芳琴,2006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主持科研课题和项目
[1] 2012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课题
题目: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关系研究

[2] 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批准号:08&ZD036
题目: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对策研究

[3]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07BJY155 (一般项目)
题目: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研究—编制参照指标系统

[4] 2006年度日本创价大学中日友好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研究资助金A类支付计划)
题目:本币升值趋势下中日货币政策调整的背景比较

[5] 200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批准号:70373075;
题目: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宏观政策导向—贸易与非贸易部门变量的国际比较

[6] 200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 批准号:70341023;
题目:汇率浮动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对时机的选择

[7] 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批立项课题项目批准号:01JA790123;
题目: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项目开放

[8] 2001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项目批准号:01BJL008;
题目:论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空间—有中国特色的汇率制度探索

国际英语论文
(1)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 with Zheng Ying, in Ross Garnaut and Ligang Song (Ed.)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siconents, Asia Pacific Press, 2005, pp. 19-33.

(2) “China's Approach to its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Adaptability of BBC Rules” with Zheng Ying,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13, No. 5, 2005, pp. 43-55.

(3) “What Obscures the Skill Content Embodied in China's Net Export?” Economics of Planning, Volume 35, No.4, 2002, pp. 333-348.

(4) “Identities Found in Uniqueness: Two Financial Centers in China”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11, Number 3, May-June 2003, pp. 19-23.

(5) “Dollarization or Yuanization? –Sustainability of Currency Board in Hong Kong” Global Finance Conference 2002,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p. 706-715.

(6) “Is China abundant in unskilled labor? The departure from the HOV Theorem and the implications” in Ligang Song (Ed.) Dilemmas of China's growt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sia Pacific Press, 2002, pp. 215-232.

(7) “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Accou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9, Number 5, September-October 2001, pp. 28-32.

(8)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Manufacturing Location – Are there any country's preferences?” Economia Internazionale, Volume LII, Number 1, Feb. 1999, pp. 59-78.

(9) “China's Exchange Black Market and Exchange Flight – Analysis on exchange policy” The Developing Economics, Volume 36, Number 1, Mar. 1998, pp. 24-44.

(10) “Readjustment of GATT System” in Jalaleddin Jalali (Ed.) World Bank Paper for the Uruguary Round, Washington D.C.20433 USA, May 1988

日语国际论文
“香港汇率制度的展望”《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 Journal) 2002年第1093期,第38-43页 (日文版) 。

内刊发表
  • “人民币国际化:从企业和计价上给力”上海国际集团金融发展研究院《探索与研究》第110期,2013年5月26日。
  • “重新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当前契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题研究《上海思想界》第126期,2012年12月3日。
  • “警惕快速信贷紧缩政策风险 破解信贷政策困局”中央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内部参阅《成果要报》第9期(总第700期),2011年1月30日。
  • “美债降级冲击中国资产管理的惯性思维”中央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内部参阅《成果要报》第9期(总第768期),2011年9月2日。

中国国内发表论文
  •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利率和融资约束敏感度的检验”丁剑平、王婧婧《当代财经》2013年第7期,第47-54页。
  • “外部资本规模与结构队一国外汇储备的影响”丁剑平、方鹏飞、余泉生《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第27-34页。
  •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关思考”丁剑平《国际金融》2013年6月(总第384期),第63-66页。
  • “培育人民币计价货币功能”丁剑平、王婧婧、付兴中《中国金融》2013年第11期,第49-50页。
  • “从日元国际化所遇瓶颈看人民币国际化”丁剑平、王婧婧《上海金融》2013年第5期,第14-17页。
  • “长三角产业和企业对金融与信息因素敏感度比较”丁剑平、王婧婧、王松华《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第64-71页。
  • “中国近二十年货币政策的轨迹:价格规则还是数量规则”方成、丁剑平《财经研究》2012年第10期,第4-14页。
  • “从价值尺度的历史视角看货币国际化的机遇”丁剑平、吴文、陈露《世界经济导刊》转载2012年第11期,第8-18页。
  • “从价值尺度的历史视角看货币国际化的机遇”丁剑平、吴文、陈露《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9期,第11-22页。
  • “调整金融业结构以让降低利率效应落实到‘实’处”丁剑平《科学发展》2012年第8期,第20-23页。
  • “多重匹配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丁剑平为负责人的课题组《上海金融》2010年第3期,第5-11页。
  • “汇率非线性因素在部分亚洲货币汇率中的特征―检验购买力平价论的新方法”丁剑平、谌卫学 《财经研究》2010年第2期,第4-14页。
  • “从多本位的视角研究货币汇率指数的属性”丁剑平、周建芳《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第45-58页。
  • “亚洲股市与汇市联动:MGARCH模型对多元波动的测试”丁剑平、赵亚英 杨振建《世界经济》2009年第5期,总369期 第83-95页。
  • “人民币离国际化有多远”丁剑平、余培蓉《中国外汇》2009年第3期。
  • “认真总结汇率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探讨深化改革发展思路”丁剑平、周建芳、韩栋《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3期,第4-7页。
  • “与时俱进促发展居安思危避风险—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30年之路”丁剑平、周建芳《中国外汇》2008年第12期。
  • “金融危机‘共性’再思考”丁剑平《新金融》2008年第11期。
  • “从本币升值到流动性过剩和出口依赖-中日两国的区别在哪里?”丁剑平、潘橙璋《当代财经》2008年第5期。
  • “‘不规则’联动的汇率与股价的研究”丁剑平《上海金融》2008年第4期。
  • “日元如何沦为美国经济调整的牺牲品?”丁剑平《中国外汇》2008年第2期。
  • “理性看待中美汇率博弈” 丁剑平《中国外汇》2008年第1期。
  • “水满则溢,倾覆难收-日本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紧缩的经验与借鉴” 丁剑平、潘橙璋《中国外汇》2008年第1期。
  • “人民币汇率参照货币篮子与东亚货币联动的研究”丁剑平、杨飞《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期,第36-42页。
  • “开放经济下的结构转型:一个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 周辰亮、丁剑平《世界经济》2007年第6期,总346期 第27-34页。
  • “差别消费权重、生产率与实际汇率: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扩展”鄂永健; 丁剑平《世界经济》2007年第3期
  • “走向成熟的人民币汇率:震荡而不失平稳”丁剑平、李莹《中国外汇》2007年第7期,总133期。
  • “漫长十年初显亚洲汇率独立板块”丁剑平《中国外汇》2007年第6期,总132期 第10-12页。
  • “中国外汇市场做市商行为空间的研究”丁剑平、俞君钛、曾芳琴《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45卷), 第58-65页。
  • “我国汇率制度演进趋势分析”丁剑平、曾芳琴《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第36-40页
  • “人民币有管理浮动与远期汇市拓展的研究” 丁剑平《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7期第27-36页。
  • “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视角看中央银行入市交易效果”丁剑平、俞君钛、张景煜《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总154期 第15-21-31页。
  • “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丁剑平《中国外汇》2006年第7期,总121期 第10-11页。
  • “汇率升值对就业影响的中日比较”丁剑平,王璐《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2期,总146期 第27-31页。
  • “2000~2005年主要区域货币汇率波动特征的研究”丁剑平,沈根祥《世界经济》2006年第3期,总331期 第74-81页。
  • “实际汇率、工资和就业―对中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实证研究”丁剑平、鄂永健《财经研究》2005年第11期,第31卷,第41-49页。
  • “指令流的再分解研究―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新发展” 丁剑平,曾芳琴《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总223期 第48-54页。
  • “利率平价论适用于人民币的远期定价吗?―新台币、韩元与人民币远期汇市的比较”丁剑平、黄海洋,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编《当代中国:转型、发展、和谐》(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049-065页。
  • “人民币作为区域性国际结算货币的探讨”丁剑平,徐才伟,李菲 《上海投资》2005年第7期,第9-14页。
  • “中国与全球国际收支:近期现状与展望”丁剑平,曾芳琴,许滋芳《世界经济》2005年第5期,第81-84页。
  • “单方干预与联合干预效应对中国的启示”丁剑平,马俊玲,钱小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004年11月
  • “实际汇率研究进程与人民币实际汇率评价”丁剑平,沈超《新金融》2004年第7期
  • “非贸易部门工资水平在实际汇率决定中的作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与日本汇率的检验”丁剑平,于群《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5卷), 第15-25页。
  • “汇率波动与亚洲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总299期 第15-22页。
  • “中国经济与人民币汇率”《财经》2003年第12期,总86期 第62-63页。
  • “亚洲各国汇市的波动特征”《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总7期 第621-632页。
  • “关于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可持续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总193期 第48-55页。
  • “人民币‘免疫’八国峰会”《国际金融报》2003年6月9日第三版。
  • “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汇率的管理浮动:中国实践的思考”《新金融》2003年第3期,第9-10页。
  • “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弹性’”《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5卷), 第19-26页。
  • “企业的走出去与中国的就业问题:一个来自日本经验的启发”《上海金融报》2002年11月14日经济了望版。
  • “港币与人民币的协整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2期, (总10期)第42-49页。
  •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可持续性的研究”《财经研究》2002年第5期,第28卷,第23-30页。
  •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调整空间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总178期 第56-60页。
  • “货币局制度及其外部环境比较”《国际金融报》2002年3月12日金融论坛版。
  • “中国和印度对资本项目开放的探索和比较”《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总100期,第74-77页。
  •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财经》2001年12月号,(总10期),第52-53页。
  •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项目开放”《新金融》2001年第8期(总149期)第2-4页。
  • “资本项目开放没有时间表”《国际金融报》2001年6月18日金融论坛版。
  •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能否解释我国的经济现象”《国际商务》2001年第4期(总149期)第1-6页。
  • “监管年话监管”《国际金融报》2001年2月15日金融论坛版
  •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物》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 《国际货币和金融》(参加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
  • “外向型经济与储蓄,利率和货币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总十九期)1989年3月。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8-26 08:23:22
坛友aningspring:
丁老师:
     您好。
      人民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近距离与国际化拥抱。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国际贸易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几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远远高于GDP的增长率。在封闭条件下,由于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汇率的波动不仅会影响进出口,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国内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在当前的货币体系下,进出口贸易基本依赖于美元,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成为影响进出口的风向标,也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相关制度与技术的约束,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一直是踯躇不前,请问丁老师,人民币该怎样走向国际,得到相关认可呢?谢谢丁老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6 08:23:45
坛友snonlle:
国家大力鼓励人民币走出去,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格局渐渐站稳脚跟。在渐渐开放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如何稳定人民币汇率,打击国内外套利资金渐渐成为一个重点问题。请问,在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汇率风险和国际化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理论和外汇管理实际的差距应该如何处理?您对国家外汇政策有何建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6 08:23:58
坛友白月:
丁教授,你好: 从当前研究来看,反倾销既可以是一种博弈的策略行为,有时候只是为了主动吓唬人;同时经济体也会受到汇率、贸易差额等经济因素影响,被动地发起反击。那么,中国如何选择人民币市场化的政策,才能保证自身反倾销策略的有效行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6 08:24:24
坛友nc2100:
老师您好!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必须以本国经济为其背后支撑,现今国内经济的发展可说是在瓶颈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每继续一天,其潜在的风险就增大一分,这种现状下,学界是否认为仍然要讨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或者说,这种工作的具体内容能否确实地对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作用?
      中国一贯在汇率问题上备受指责,说是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但是,国际上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指责只是基于”名义汇率“而言的,如果从”实际汇率“的角度看,人民币非但没有被高估,甚至可能略有低估,而实际汇率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相比于名义汇率更有意义,您是否同意?倘若同意,如进一步放开汇率限制导致人民币币值的走高,这种走高是否还是理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6 08:24:52
坛友ghjklpoiuy:
老师你好,我想求教一个问题:
各国中央银行实行的货币政策构架分为四种:一是美联储等实行的利率目标制,二是中东石油输出国等实行货币钉住美圆的名义汇率锚制,三是我国等实行的货币量目标制,四是自1990年代初以来新西兰、加拿大、英国、欧元区等经济实体的温和通货膨胀目标制。那么上述四种货币政策构架的宏观经济意义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