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3-9-29 17:06:34
应雍2010 发表于 2013-9-29 14:29
我反复思考了你的三位一体的观点,但还是有点不理解。三者不分,那又如何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实在 ...
只谈“存在就是被感知”。

感知的条件下可以确定存在,而不感知的条件下就不能够作出断言,但可以提出猜测和假说。这是理性的态度。但“存在就是被感知”显然排除了不感知的条件,因此这是非理性的断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17:15: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17:26:02
贝克汉姆1 发表于 2013-9-29 17:15
但“存在就是被感知”显然排除了不感知的条件,因此这是非理性的断言。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里如何 ...
“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感知作为衡量存在的唯一尺度,它排除了不被感知的可能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18:02: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20:00: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21:13:49
贝克汉姆1 发表于 2013-9-29 20:00
不被感知的东西……如何知道它的存在?
不被感知的东西,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有许多东西是我们感知不到的,但我们可以猜测它的存在,继而寻找一些手段去拟补我们的感知缺陷,去达到感知的目的。这是大主教万万没有想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22:44: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9 23:33:24
凯撒的归凯撒
贼学里的“主义”,到了经济中就是不好使
谈劳动就说劳动,还要凝结在物里才是价值,就是贼学里“主义”制造的鬼话
一项专利权,有无物的形态、以及其物的形态是什么,重要么?界定专利,就是要求人们在使用他人思想成果时,需要用其他劳动成果补偿之,这个补偿总额,就是专利权的价值。当然,大家不买账,这专利的价值就是零。
这里没有贼学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呆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00:58:39
贝克汉姆1 发表于 2013-9-29 22:44
1 未被感知的东西(包括猜测出来的东西),不能归于客观实在,只能归于未知范畴;……否则的话,猜测出来 ...
绝对真理是宗教的根本,因此宗教容不得猜测和假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换句话说就是“不被感知的就是不存在”,这当然就连提出猜测和假说的余地都没有了。这是符合宗教观点的。

与之相反,科学不承认绝对真理,认为感知是有缺陷的,认为感知是偏见,因此会对不被感知的部分提出各种猜测和假说,并以各种不寻常的手段去检验这些猜测和假说,甚至颠覆自己的常规感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09:03:46
呵呵,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11:38: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11:54:04
贝克汉姆1 发表于 2013-9-30 11:38
1 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如何容不得猜测和假设?
2 任何客观实在的东西都是可以感知的(感知主 ...
看来你至今不知道宗教与科学因什么而对立。这是无可奈何的,因为我们教科书上没有这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12:13: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13:34:55
贝克汉姆1 发表于 2013-9-30 12:13
宗教认为:上帝(或绝对真理)是一种不以任何感知为条件的——绝对存在。
科学认为:只有能够用科学手段 ...
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这是人类所有问题中的最根本问题,也就是所谓“世界观”的问题。在可知与不可知这两种观点中,可知的观点是没有理由的,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凭的仅仅是自信;而不可知的观点则是有理由的,是可以自圆其说的。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便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非理性的坚信态度,二是崇尚理性的怀疑态度。第一种态度便是宗教,第二种态度便是科学。

在宗教看来,就因为世界是可知的,所以真理就可以被终极。在科学看来,就因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真理只能是相对的。宗教与科学,它们在世界观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在真理观的问题上必然就存在着分歧。

至于“客观”这个词的词义,宗教会有宗教的理解,科学会有科学的理解。宗教对“客观”的理解是不容置疑的真相,不容置疑的真实。《圣经》上描述的上帝,那就是世界之外的客者,它对世界的观察便是绝对的客观。“客观”一词的宗教理解,它通过唯心主义教育和唯物主义教育传给了我们,以至于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理解这个词。

至于“客观”这个词的科学理解,就因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客观”只代表以相对客者的立场去观察,观察所得是必然带有偏见的。“客观”并非真相,并非真实。“客观”偏见只比“主观”偏见为小。这种理解被绝大多数人看成就是胡说八道,因为教科书上不是这么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14:20:38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3-9-30 13:58
专业象棋队训练的棋手,像蒋川 一天摆棋十几个小时。柳大华还是进湖北队以前就可以背下五百多个全局,这些 ...
一、无论掌握了多少知识,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要不断学习探索。
二、无论怎么学习训练,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想穷尽所有知识是徒劳了,干脆不用再学习探索训练了,满足于现有的状态,以后就碰运气,听天由命。

这两种态度都不靠谱,因为第三种态度更靠谱。
三、无论怎么学习训练,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想穷尽所有知识是徒劳了,因此就有了谁比谁更正确的余地,这反而是探索的动力。

仅凭人本身的能力是跳不了多高的,这是明知道的。但这并不会导致消极,反而会成为跳高的动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14:26:58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3-9-30 13:42
“存在就是被感知”,怎么就推论出换句话说就是 “不被感知的就是不存在”呢??

我不只一次举过一个例 ...
这是个语言逻辑的问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被感知就是存在”。请你对比这两句话,你能不能看出它们的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19:26: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20:53:21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3-9-30 16:50
硬币都是钱,钱都是硬币。和这两句话的区别一样吧。
还是按原样吧,还用“就是”。
硬币就是钱。钱就是硬币。这两句话是两个不同的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30 21:07:17
贝克汉姆1 发表于 2013-9-30 19:26
你对不可知论的理解未免过于绝对、过于消极啦!
由于客观世界具有无限内容、无限层次、无限环节,冲着这 ...
科学是与宗教对立的世界观和真理观,科学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科学不是技术,不是工具,因此科学不是干什么用的。所谓“科学社会主义”,其实就是误解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是技术性和数学化了的社会主义,是伪科学的社会主义。
我前帖中已经把“不可知”的积极性讲过了,你好象是没看到。“不可知”的观点与“过于消极”之间,不知你是如何把它们划上等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5 08:51:45
龚民 发表于 2013-9-29 18:02
甲、乙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存在着差异(一个是某物质的95%,一个是某物质的5%),不是统一或一致的 ...
(1)按照百度百科的有关解释,这里的“决定”表示“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意识至少能大致反映原物质的状况吧?比如,你看到一座山,你的意识反映应该是山。但实际生活中,有人会认为是土丘;在诗人眼里可能是“美女”;也有人可能看作是“人间仙境”…..。意识反映与实物常常可能完全不搭界。
(2)你不要小看这些差异的数字。有个传话游戏,起先一点点差异,最后面目全非,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盲人摸象,摸到腿,就以为象就是柱型了。
(3)我文中举的数字例子还都是正数,如果是-10%,-99%,那物质决定意识还能成立吗?比如医生看病,常常出现误诊问题,就是一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5 08:52:59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3-9-30 14:20
“一、无论掌握了多少知识,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要不断学习探索。
二、无论怎么学 ...
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5 08:54:15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3-9-29 14:45
生命与非生命,也就是心与物,这是大千世界的一对基本现象,是最基本的一对现象。此说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那你说的“成因”又是什么?希望举些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5 23:37:00
应雍2010 发表于 2013-10-15 08:54
那你说的“成因”又是什么?希望举些例子。
我前面的问题你还没有回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8 11:39:35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把自己所能及的一切都放在一起来加以分类,这就得出了生命与非生命这两大类。这就是所谓的“心”与“物”。我们常说的“事物”,那指的就是生命事与非生命物。“心”与“物”,或者说“事物”,这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现象的世界。

我们在追问现象的成因时,这已经对答案作出了限定。那就是,答案只能是非现象性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的答案,必须抛弃的答案。比如说树叶花果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会说是从树枝上长出来的,再继续追问,树枝是从哪里长出来的?那是从树根上长出来的。那树根是从哪里长出来的?从土壤中长出来的。那土壤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当然可以无限地追问下去。我们从上述一连成功串解答中总结出这么个经验---答案必须是非现象性的。比如说树叶花果这些现象,其成因一定不是树叶花果,而是除此之外的其它东西。比如说树枝这一现象,其成因一定不是树枝,而是除此之外的其它东西。

我们在追问世界的成因时当然也是这样,我们首先会排除掉或心或物这类答案,因为心与物这对现象的成因,那必须是非心非物的其它东西,否则就等于说“不必追问了,现象就是现象,没有成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9 02:05:08
当我们成功地发现了两种现象之间的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是非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作为经济学家在当前问题下所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后我们必须让位于其他学科。相反,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本身的性质就是经济的,那么我们就必须继续我们在解释说明方面的努力,直到我们找到非经济的基地,这对一般理论和对具体事实都是如此。

熊彼特的这段话,我相信在我们这里是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而不能读懂的关键就在于,追溯经济现象的成因,为什么非要追溯到非经济的基底才算成功?我前帖所谈就是这个问题。但必须申明一点,我这是在讨论,而不是在教育。

我们的老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讲这些的,因为这是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追根溯源的认识方法),是宪法规定了不允许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30 08:59:35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3-10-19 02:05
“当我们成功地发现了两种现象之间的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是非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 ...
我好象有所理解了。对“成因”的追究,其实就是一种“哲学”精神。只是非“现象性”的答案有时恐怕很难找到的。谢谢你不厌其烦的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1 09:01:46
应雍2010 发表于 2013-10-30 08:59
我好象有所理解了。对“成因”的追究,其实就是一种“哲学”精神。只是非“现象性”的答案有时恐怕很难找 ...
千万别说"指教",因为那是违宪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