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状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反映,情感的强度取决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人脑对于自身的价值状态(如相貌、健康、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气质、特长、地位等)所产生的一种主观反映就是自我情感,也就是说,人的自身价值状态就是通过人的自我情感来识别的。那么,自我情感的强度又取决于什么?
一、自我情感产生的意义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为了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价值关系,顺利地展开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人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价值关系,才能合理地处理与他人的社会关系,顺利地展开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价值特征,一方面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特长,另一方面任何人也必然都有自己的价值缺陷,人只有首先充分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再正确地认识他人和评价他人,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价值长处,有效地避免自己的价值缺陷,才能在社会的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二、自我情感强度的确定
人的一般情感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评价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以自己的中值价值率为参考系,通过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来确定客观事物的价值率。
自我情感则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或社会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价值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以他人的中值价值率(或社会的中值价值率)为参考系,通过识别自己的中值价值率相对于他人的中值价值率之差值(即中值价值率高差),来确定自己的中值价值率。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必须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通常选定某个最亲近、最现实、具有最大利益相关性的他人或社会平均水平作为参照物,即把自身的中值价值率与他人(或社会一般人)的中值价值率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我情感。两者的差值越大,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
现给出如下定义。
中值价值率高差:甲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与乙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之差值,就称甲主体相对于乙主体的中值价值率高差。
根据“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可得:
自我情感强度定律:自我情感的强度与自己相对于他人(或社会)的中值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
μZ=Kmlog(1+ΔPZ) (4—4)
其中,Km为情感强度系数,ΔPZ为自己相对于他人(或社会)的中值价值率高差,μZ为自我情感强度。
当中值价值率高差为正时(即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大于他人的中值价值率),人就会产生正向的自我情感;当中值价值率高差为负时(即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小于他人的中值价值率),人就会产生负向的自我情感。
三、自卑感和自豪感
自我情感可分为自豪感和自卑感两种。
自豪感:当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大于他人的中值价值率(即中值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人就会产生自豪感。
自豪感的客观作用在于引导人被动地等待或消极地应付与他人的合作,尽可能地要求他人服从自己的管理,千方百计地说服他人听从自己的建议或忠告。自豪感的极端形式就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它是人脑对于自我极端高升的价值状态的主观反映,这些极端的自我情感容易使人产生极端的激进思想或极端的冒险行为而走向毁灭。
自卑感:当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小于他人的中值价值率(即中值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人就会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的客观作用在于引导人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并自觉地服从他人的管理,虚心地听从他人的建议或忠告,努力地学习他人的长处。自卑感的极端形式就是自暴自弃、悲观绝望,它是人脑对于自我极端低下的价值状态的主观反映,这些极端的自我情感容易使人产生极端的悲观思想或极端的自杀行为而走向毁灭。
四、自我情感的作用
人只有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树立正确的自我情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才能迅速有效地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例如,人要想正确选择在什么样的生产领域或消费领域与什么样的他人进行合作,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是服从他人的管理,还是请求他人服从自己的管理,行为方式是以他人为楷模,还是以自己为楷模,等等,就必须充分正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特性及劳动能力。由于自我情感是以他人或社会的中值价值率为参照物,人通常只有在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他人之后,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即认识自己往往比认识他人更为复杂和困难,所以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
适当的自卑感与自豪感将有助于引导人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应该善于以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正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困难,客观而准确地看待他人的能力、地位及财富,既不能因自己一时的幸运而狂妄自大,也不因自己一时的失败而悲观失望;既不能因为他人一时的落魄而低眼瞧人,也不能因为他人一时的得意而低三下四,应该使自己时刻保持不亢不卑、不骄不躁、平衡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真正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