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共出版专著13部, 418.6万字; 学术论文120篇, 129.887万字;研究报告16篇,52.19万字;译著1部,31.9万字,一般文章9篇,11.96万字;编辑期刊28期,计1010万字。
其中主要成果简介如下:
1、《广东经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2020年的发展战略转移、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重构》(专著),作者:李扬、裴长洪。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广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者,这使得她的经济增长三十余年来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放手打破传统体制,激发基层微观经济主体的无限活力,通过积极引进和“干中学”,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理论界通常将此概括为“基层推进、非均衡增长”的广东发展模式。现在看来,这种模式得之微观活力无限,但往往失之宏观多重失衡。这种状况,使得迈向未来十年的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经济体制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以及硬环境与软环境关系等许多重要方面面临较严重的失衡状态。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省委和省ZF较早认识到,广东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又处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期。因此,尽管广东过去三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有效地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迈上新的台阶。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广东在国内较早开始了对新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经过几年的摸索,广东已经初步形成了面向新时期的新的发展战略以及创新领域。
深入分析广东面临的全面失衡状态及其产生原因便不难看出,传统上的广东发展模式事实上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我国过去三十年发展的实践,即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基本路径的改革发展模式的所有主要特征;而如今广东对未来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正是在有意识地解决这些问题。正因如此,广东的新探索便有了一定的全局性意义。
2、《新中国经济学史纲》(专著),作者:张卓元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60多年。这60多年大概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从l949--1978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即改革开放前阶段;二是从l979年到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即改革开放阶段。
本书的目的在于系统梳理新中国六十多年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展现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与起飞取得让世人瞩目的奇迹,经济学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百花争艳的景象。
3、《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专著),作者:郭冠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本书从大约1500年野蛮的伊利亚人征服世界开始,在第1章里对斯密以前的经济学给予了介绍,主要包括重商主义、威廉·配第爵士、配第以后的英国先驱和重农主义,重点关注他们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搭建做出的贡献,也粗略地介绍了他们对后期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在接下来第2章里首先对让所有前辈们的初步努力立刻变得黯然失色的斯密这位苏格兰学者进行了介绍,对“斯密革命”本身进行了分析,对《国富论》进行了重新解读。
由亚当·斯密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由主义体系,经过李嘉图、萨伊和约翰·穆勒综合和论证,边际革命的修正和挽救,奥地利学派和马歇尔的提炼和发展,克拉克、费雪和威克塞尔的补充和完善,到20世纪2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完全“话语权”的学说。
本书以斯密理论为逻辑基点,以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三次革命为核心,以对三次革命理论的补充、完善、挑战或反对为脉络,以人物而不是学派为主线,对经济学说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以期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都能够分享到学习经济思想史的快乐。
4、《劳动力结构转换与居民收入差距》(专著),作者:杨新铭。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该书运用教育年限、教育经费以及个人教育、医疗支出等数据,分别计算了教育年限基尼系数、教育经费基尼系数和人力资本支出基尼系数等指标,对我国劳动力质量结构进行了整体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与农村内部无论哪个指标所揭示的劳动力结构变化过程都是一致的,即都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显然,我国劳动力质量结构正处于转换过程中。
劳动力结构转换过程会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但与成熟经济体不同,处于转型过程中的我国经济对于劳动力结构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无疑更加复杂。因此,该书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依托劳动力异质假设将劳动力划分为非技能、半技能与技能三种类型,构建了劳动力结构转换与收入差距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模型。其中,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流动是促成城乡劳动力结构转换的主要途径。劳动力结构转换导致收入差距变化的内在机理是,劳动力结构转换改变不同质量劳动力稀缺程度,引起劳动力价格的变化,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在运用分省面板数据对于农村内部、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加总收入差距与劳动力结构转换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本吻合,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劳动力结构的负向转换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正向转换会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增加则有利于人力资本差距的缩小与劳动力结构的进一步正向转换。
为此,要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着力点应该是:合理利用收入差距,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结构正向转换;合理分摊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促进人力资本形成模式的创新;合理构建创新体系,促进与要素禀赋匹配的技术进步。
5、《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研究》(专著),作者:王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由于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中国经济中的“无就业增长”与西方发达经济中此类现象有所不同。在城市中,就业微观基础的转变,并没有随着大规模国有企业改制从行政安置性就业转变为市场竞争性就业,而是转变为就业创造能力日益衰减的“改制扭曲性就业”。在农村,尽管通过ZF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措施的实施,农村就业得到程度不同的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选择面也大为扩宽,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村就业的微观基础仍然非常脆弱,甚至难以短期支撑占中国劳动力人口一半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如何建立促进就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呢?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完善公共支出。二是健全税收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推动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创新,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对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开展融资活动;对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开展融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各类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融资。在产业政策方面,关键是要寻找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以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在就业机会创造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促进就业量的增长和就业品质的提升。在人力政策方面,人力政策主要从劳动力的供给调节方面采取政策措施。人力政策需要着力解决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具体存在失业与空位的并存,就业和空位信息不易获得,劳动力价格具有调整刚性,劳动力流动比资金流动的成本高,劳动力的闲置即失业问题加重等新问题。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需要强调失业保险政策在促进就业上的作用。在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就业对于中国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要防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形势的不利影响,积极争取资源产品、高科技和专利产品和服务的进口,同时积极促进劳动密集、非“两高一资”的并且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