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看 点
—— 抛开“GDP”的假象,透视“海外日本”,综合评价经济和社会指标,谁能否认“日本依然世界第一”?
—— 日本从外看是资本主义,但从内看经济体制、国民意识、贫富差距、社会福利等特征,怎么又是社会主义了呢?
—— 脱下现代化的外衣,日本的综合商社和财团体制,骨子里不就是中国传统的浙商、徽商和晋商吗?
—— 结合中国的具体条件和自身的文化基因,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哪个应该成为中国经济体制的参照主体?
—— 中国大学经济学课本怎么都是美国人或按照美国模式编写的,为什么从来不提日本和韩国的综合商社?
—— 审视日本“亲美入亚”的新战略,到底是向中国亲善,还是挥师南下,挟天子以令诸侯?
—— 面对陆(产业)、海(商社)、空(金融)三位一体的日本财团,中国是“引狼入室”,还是“与狼共舞”?
—— 剖析日本主导的东亚共同体,是不是“大东亚共荣圈”的翻版,其时用的是刺刀,如今用综合商社的组织能力?
—— 试问谁是中国微观经济管理的主体?要把它交给日本的综合商社吗?中国人自己的综合商社在哪里?
发现中国的对手与榜样
所谓“失去的十年”,其实只是在日本本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株式会社”的全球性产业布局从未停歇。这个战略布局需要一个大后方,就是东亚地区。这实际上还是当年“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思路,只不过其时用的是刺刀,如今用的则是综合商社的组织能力。
1997年,前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市川周出版了《战胜中国》一书,提出了日本包围中国的“三区域”理论。在包围战略取得成效后,2005年2月,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所长寺岛实郎明确提出,日本应该转而向“亲美入亚”努力,从而为日本财团大举占领中国市场吹响了号角。
在日本人看来,经济竞争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是实现民族目标的仅次于战争的最佳手段。“商场”即“战场”,“企业家”即“将领”,“工人”即“士兵”,“经济战争”是全体国民的“对外战争”,要“内和而外战”,竞争与合作一直是日本财团企业之间的主旋律。
日本国民首先将企业视为自己终身依托的归属团体,比如自称“丰田人”、“东芝人”等,他们经过企业这一中介与日本ZF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有西方学者把日本社会称为“公社制资本主义”。东京大学的佐藤康邦教授则用“从外看是资本主义,从里看是社会主义”形容这种制度。
这十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上是按照美国模式设计的。从大学的经济教科书到整个舆论导向只讲美国模式。然而从浙江企业的行为方式可以发现日本财团的影子。反过来说,日本财团模式里面会看到中国传统浙商、徽商、晋商的影子。从现实看,日本模式应该成为中国模式的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