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格调整是又一次劫贫济富之举
何必
国家发改委10月31日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调整成品油价格。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问题。这次成品油价格调整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影响。去年年初,国务院已经确定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实现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基础上,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一直没有调整,但国际市场价格在3月份开始上涨,特别是近两个月加速上升。9月13日和10月25日分别突破每桶80美元和90美元,10月29日冲高至每桶93.53美元。目前的价格比今年初上涨了30美元。
我国原油消费近一半靠进口。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按每桶80美元计算,炼油企业每生产一吨成品油亏损1000元。按90美元计算,亏损数额更大。由于炼油企业亏损,造成了部分炼厂特别是地方炼厂停产和半停产,严重影响成品油市场供应。
近一段时间,部分地区出现油源偏紧、停供限供的现象。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是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市场供应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价格改革、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迫切需要。综合考虑国际市场油价上涨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这次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均提高500元。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480元和5020元调整为5980元和5520元;上浮8%后的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6460元和596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4元和0.46元。液化气出厂价格相应提高。
我国天然气价格严重偏低,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了抑制工业项目用气过快增长和汽车用油改用气的盲目发展,逐步缩小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差距,这次随成品油价格调整,适当提高工业用天然气(不含化肥)出厂价格和车用天然气销售价格。成品油调价方案于11月1日零时起执行,天然气调价措施将于近期实施。成品油价格调整对交通运输业影响较大。成品油价格调整后,铁路货运价格、民航燃油附加标准将作相应调整。公路客运价格由地方政府适当疏导。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价格不作调整。成品油价格调整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由地方政府采取调整出租车运输价格或收取燃油附加的方式进行疏导,也可以采取临时补贴的方式来稳定出租车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在出租车运价调整到位前,各地要对出租车司机给予临时补贴。
为缓解成品油价格调整对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影响,国家综合采取了部分涉及民生的价格不调整,以及增加补贴等措施,缓解成品油价格调整对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影响。成品油价格调整后,按照既定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继续对农业、渔业(含远洋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给予补贴。其中,对种粮农民增加的支出,今年6月份中央财政已经按每亩10元的标准给农民增加了农资综合直补。铁路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民用天然气价格(含学校食堂用气)价格均不作调整。对液化气价格提高影响低收入群体增加的支出,各地人民政府要综合考虑居民生活费用的提高,采取提高低保标准和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给予补偿;影响学生食堂增加的支出由地方政府适当补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初步匡算,成品油价格调整直接影响月度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05个百分点。虽然直接影响有限,但要严格控制调价的连锁反应。各地要切实做好粮食和食油、猪肉、蔬菜等副食品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稳定价格总水平。
这次价格调整后,一些地方炼厂会恢复生产,部分地区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将得到有效缓解。在调整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时,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不执行国家规定价格政策,以及囤积居奇、造谣惑众、合谋涨价、搭车涨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强市场监测,及时研究解决成品油市场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成品油市场的稳定。(2007年11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
听听,国家发改委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成品油价格上涨的说辞是何等面面俱到并且娓娓动听啊。近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屡屡突破高点,曾经一度达到每桶93美元之上的水平,距离1982年突破100美元的高位日趋逼近,也就有咫尺之遥。这种状况,让全世界都在惊呼,石油价格发疯了。
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达11.5%
中国的贸易顺差1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8亿美元。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其中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 在2007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37%、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41.6%、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1.4%。 至于前三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其中蛋的价格上涨26.2%、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上涨29.1%。 9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 在贸易顺差方面,前三季度的进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贸易顺差1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8亿美元。
借道聚碳酸酯 中国能源隐性外流
从日本独资企业——浙江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的二期工程将在今年年底投产。届时,该公司的产能将从5万吨/年提高到10万吨/年。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环氧树脂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外资纷纷来华抢市场。聚碳酸酯的生产原料来自原油。但由于我国公司尚未掌握环氧树脂的生产技术,导致下游企业不得不接受外资的高价,或者任由该产品出口,导致中国提供的原油资源“隐性外流”。
近年来,随着下游产业的发展,中国大陆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环氧树脂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区。2005年生产、消费量分别达到44万吨、63万吨,这一缺口激起了中国的引资热情。根据现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该项目属于鼓励类,不但允许外商独资,而且可以享受优惠税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和介绍说,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与国外大公司有较大差距,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的水平。由于技术落后,我国公司在聚碳酸酯领域尚且属于空白。其中,国有的中化公司的成都设计院号称具备万吨级生产能力,但是至今没有投入生产。民营公司则更不具备生产实力。由于我国没有聚碳酸酯自给能力,外资可以在涨价和出口之间自由选择。来自天津海关的统计显示,2005年1-7月,天津口岸聚碳酸酯的平均进口价格为每吨3825美元,增长57.9%。
一旦中国企业不能接受涨价,外资将直接选择出口。由于聚碳酸酯的生产原料来自原油,这一结果将导致中国能源外流。根据预测,2010年我国原油缺口量将至少达1.4亿至1.5亿吨。其中化工用油短缺的矛盾将逐步显现。预计未来国内化工用油年缺口量将达800万吨以上。专家提出,虽然中国尚未放开成品油价格,但是在以上领域的技术缺失将为中国的石化产业带来更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