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三季度报于上周披露完毕,《红周刊》今年第三次对七大市场主力机构进行归类统计。 各大机构在三季度的投资动向相比前二个季度出现了很大变化,新苗头的出现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季报显示在1495 只 A 股上市公司中,基金、保险、QFII、社保、信托、券商、私募等七大主力机构现身于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的有1023家,比上期略减31 家。 持股数合计为537.01 亿股,比二季度时减少了16.8%。持股总市值为 2.55 万亿元,增长了74.5%。 七大主力机构持股市值占沪深两市A 股流通市值的比 重 从 上 期 的27.46% 增 加 到30.98%,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上升。
七大主力机构在三季度的操作特征明显不同,基金作为股市中的大佬,三季度单兵直入,持股风格再次趋向集中化,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整固。 增仓最大的是信托,仓位增加了74%,而二季度时他们还在减仓。保险、QFII、社保、私募等四家机构则逢高派发手中的筹码, 其中社保减仓幅度最大,持股仓位降低近三成。 七大主力排名三季度稍有变化,二季度排名第5 的券商下滑一位,位居信托之后。
各大机构三季度投资风格的迥异, 在10 月中旬大盘的转向中验证了其决策的成功与失败。
•第一大推动力•
公募基金: 蓝筹股行情的主要推手
持股由分散趋向集中 从上市公司三季报中公募基金的持仓统计看,57 家基金管理公司(比二季度多出 1 家)旗下共 28只基金, 持股沪深 A 股 836 只,持股总数为 460.95 亿股, 持有市值14470.52 亿元。 而从基金三季报中披露的这289 只基金, 持股市值合计 达23306.70 亿 元 。 两 者 相 差8836.18 亿的持股市值,占基金持股总市值的比例为37.9%, 而二季度时该比例为36.56%,一季度时只有29.2%。 在市值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 隐性重仓股的比例上升幅度很小, 这说明基金在三季度的操作模式由二季度的分散化投资向集中化投资回归。
与 二 季 度 末 的 持 股 市 值12960.56 亿元相比, 三季度基金总规模增长幅度高达79.8%, 占同期沪深A 股流通市值的比重由二季度末的24.39%上升到 28.36%。 期间虽然不少基金进行了分拆、分红,但还是难以抑制基金规模的增长,超百亿规模的基金由二季度的88只增加到101 只, 占基金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而规模超过200 亿的基金也由上期的10 只增加到 41 只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嘉实稳健基金, 在二季度末时规模还只有168亿,到三季度时就骤增到447 亿,成为超级大盘基金。
基民空前高涨的热情,迫使基金经理不得不大量买入大盘权重股, 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三季度的蓝筹股狂飙行情。 三季度上证指数大涨 45.32%, 而 1439 只 A 股中只有 570 只个股涨幅超过大盘,比例不足四成,而同期基金持股市值的涨幅高达 44.59%,说明三季度的蓝筹股行情的主要推动者就是基金。 基金已经成为大盘蓝筹股的第一大持有人。
大量减持机械设备行业 在基金重仓的前十大行业中,金融、钢铁、有色金属、交通运输、采掘等五个增持幅度较大,占市值比例也同步上升, 是基金增仓的主要对象。 房地产、商业贸易、化工、食品饮料持股市值虽然上升,比例却有所下降,这说明基金对这些行业主要以持股为主。 而机械设备是惟一市值下降的行业,说明被基金大量减持。
此外,进入四季度后,由于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香港股市大跌以及中国石油、 中国神华等巨无霸的陆续上市, 迫使基金在高位大规模派发手中的大盘蓝筹股, 这使得上证综指在10 月 17 日至 11 月 8 日仅仅17 个 交 易 日 的 累 计 跌 幅 达12.51%,调整幅度与“5•30”时相当, 而基金重仓股的平均跌幅也达14.67%,大部分基金的净值已经回归到 9 月末附近。
•第二大推动力•
保险公司:由多翻空 落袋为安 据 WIND 资讯数据统计,三季度沪深两市共有155 只股票被 19家保险公司重仓持有。 保险公司持仓总市值高达971.44 亿元,相对于一、二季度有质的飞跃。
从参与入市的保险公司数量上看, 三季度有19家保险公司参与股市投资, 而二季度和一季度均为 15家。 单从参与投资的保险公司数量上看, 三季度入市意愿还是非常强烈的。 从持股数量上看,三季度保险公司持股155 只, 而二季度和一季度分别为166 只和 185 只, 持股集中度明显趋于集中。 再从市值增长看, 保险公司三季度持股总市值为971.44 亿元, 而二季度和一季度则分别为673.83 亿元和 362.09 亿元,市值增长明显。 这一方面说明保险公司入市资金力度在加大, 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股指的不断推高,其重仓股账面浮盈也在逐渐增多。
及时了结部分获利盘 在保险资金三季度重仓的 155只个股中, 有46 只个股属于新建仓, 而二季度重仓的 166 只个股有57 只被剔除,保留个股的数量占二季度全部重仓股数量的65.66%,这说明保险公司的三季度仍延续了二季度的投资策略。
在保险资金保留下来的109只个股中,增仓的有29 只,减仓的有40 只,持仓不动有 40 只。 减仓股中包括了许多大盘蓝筹股的变动, 如: 中国平安减持中国人寿4070.95 万股、 中国人寿减持中国平安1787.3 万股,以及中国人寿分别减持工商银行2979.3 万股、宝钢股份2081.57 万股、中国石化 1000万股等。 这表明随着行情的不断发展,保险资金已经不再认同部分大盘蓝筹股的股价定位,对四季度市场走向判断由多开始翻空,保护利润最大化是其采取的主要措施。
持股偏好发生改变
从持股结构上看,三季度保险资金的持股偏好发生改变。 除了金融保险业仍属重点配置,排在行业配置首位外,其他行业排名已均发生改变。 如二季度被重点关注的房地产业由第 2 位下滑到第 18 位,而像二季度行业排名未进前 5 名的金属非金属则在三季度跃居第 2位,这表明保险资金在四季度对金融、有色金属股有较大偏好。
•第三大推动力•
QFII:估值引力减弱 减仓幅度放缓 三季度, 大盘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一路攀升, 不过随着大盘挺进高位,一向对风险偏好不大的QFII频频出现减持动作。由此看来,A 股市场的持续高估值对成熟市场机构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
扩容在即 规模缩减 据 WIND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 月末,共有 37 家 QFII 机构出现在两市208 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 其中,80 家为本期新建仓个股,45 家被继续增持,69家被不同幅度减持,14 家公司持仓比重较中期没有改变,另外还有72家中期被重仓的公司在本期QFII重仓名单中消失。
本期,QFII 共计持有前十大流通股15.99 亿股,较二季度的 16.89亿股下降了5.33%, 持股总市值425.91 亿元,相对中期的 329.21 亿元 增 加 了96.7 亿 元 , 增 幅 达29.37%。 但考虑到上证指数三季度41.85%的上涨幅度,可以看出 QFII本期依然做出了减仓的选择。 不过相对于二季度而言, 其减仓幅度已有所放缓, 持股市值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0 月 16 日,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将在年底将QFII 额度提高至300 亿美元。这厢 QFII 扩容在即, 那厢QFII 又在对 A 股不断减持, 充分显示了A 股在高位运行下对 QFII 的吸引力已逐渐减弱。
机械、房地产受青睐 从行业特征来看, 与公募基金相反,QFII 本期对机械设备股增仓最为明显, 持仓比例从中期的35.11%上升到 38.28%,持仓市值也从 115.61 亿元上升为 163.04 亿元。本期被 QFII 重仓的 39 家机械设备类公司中,12 家为三季度新建仓公司,10 家公司被增持, 占此重仓行业 56.41%的比重。 三季度 QFII 重仓前 5 名的公司中,2 家为机械设备类公司,排在第一位的美的电器,三季度持仓市值 65.49 亿元, 排在第四位的三一重工也达到 14.56 亿元, 所占流通股的比例分别较二季度增加了 3.52%和 1.88%。
此外,QFII本期对房地产行业也进行了较大的增仓,重仓公司家数由二季度的5家公司增加为7家,持仓比例从二季度的 5.07%上升到 7.6%,增加了2.53个百分点。 三季度,世贸股份被 QFII 大幅增仓了 2318.24 万股,陆家嘴、华业地产和美都控股也均被 QFII 在本期新进或增持。
虽然本期QFII 重仓公司的家数和二季度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异(二季度重仓公司200家, 三季度重仓公司208家), 但持仓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行业角度观察,本期金属业遭 QFII 减持迹象非常明显,宝钢股份、厦门钨业、吉恩镍业、承德钒钛等 10 家金属业公司均被 QFII从十大重仓股中剔除,其中,华菱管线一季度曾被 5 家 QFII 重仓持有,中期仅剩 2 家,本期则是全身而退,难觅踪影。 三季度, 金融股也是遭QFII 重点派发的对象之一,深发展A 本 期 QFII 持 股 比 例 缩 减 了2.32%;S爱建的持股比例也减少了5.32%;而交通银行、安信信托、中信银行更是退出了本期的 QFII 重仓股行列。
•第四大推动力•
社保基金: 牛市以来首次逢高减持
将浮盈落袋为主 截止三季度末,社保基金名下共有20 个组合品种进入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行列,与二季度相同。共持有136 家上市公司 A 股,总数为12.24 亿股。 而一季报时社保持有170 家公司 17.43 亿股,减持比例达29.77%。 持股总市值为 290.93 亿元,比二季度未的326.79 亿元减少了35.86 亿元, 占沪深两市中期流通市值总数的0.35%, 比上期的0.62%下降了 0.27%。
以上数据表明, 社保基金在三季度主要以逢高减持, 将浮盈落袋为主,这是 2006 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以前基本是持股不动。
大幅增持公用事业 社保重仓股票在三季度表现优异,平均涨幅达48.99%,超过同期上证指数45.32%的涨幅。 二季度时社保的重仓行业交通运输、交运设备、商业贸易、房地产等都被大幅度减持,惟一增持的行业是公用事业,持股市值由二季度的23.7 亿增加到36.67亿,占社保持股市值的12.6%,由上期的第7名越升为第1名。
二季度十大重仓股中的招商地产、华夏银行、格力电器、天津港被大幅减持,上海汽车、中国联通、南方航空、中国重汽、大商股份则略有减持,长江电力、粤电力 A 变化不大。增仓的 3 只个股是青岛啤酒、中国石化、特变电工。 其中,社保基金对青岛啤酒的控股率高达 21.66%。
•第五大推动力•
信托公司:踩错节拍 大幅建仓 本刊第 37 期“头条文章”曾提到信托公司在整个二季度踩错节拍,大幅减仓,错失一轮上涨行情。那么在三季度, 信托公司又是如何做的呢?
看好后市 继续建仓 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共有 32家信托公司重仓了 120 只个股,相对二季度 25 信托公司重仓的 98 只个股有所增加, 其重仓股市值在三季度也得到相应增加。 这使其首次超越券商, 成为市场上第五大推动力。
三季度末, 信托公司持股总市值为 244.89 亿元,相对二季度末的127.85 亿元几乎翻了一番。 统计数据表明, 三季度 120 只重仓股中有61 只个股是新进仓,除剔除二季度持仓的 39 只个股外,还保留了二季度重仓的 59 只个股,保留个股数量占二季度 98 只重仓股的 60.24%,这从侧面反映出信托公司为改变一、二季度的被动局面,决定在三季度开始大幅建仓。 不过从目前市场走势情况看, 信托公司恐怕这次又踩错了节拍,看走了眼。
投资范围分散 从投资策略看, 信托公司并不像券商、 基金、QFII 等机构投资时爱好扎堆, 在一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 很难发现两家信托公司同时驻扎。据统计,三季度信托公司重仓的 120 只个股中, 仅有 7只个股被二家或二家以上信托公司持有,他们分别是工大首创(金港信托、华宝信托)、古越龙山(内蒙古信托、陕西信托)、华闻传媒(中泰信托、国元信托)、华西村(平安信托、上海国投)、华资实业(平安信托、华宝信托)、上海贝岭(山西信托、华宝信托)、开元控股(国投信托、西部信托)。
分析 32 家信托公司,可以发现投资最活跃的第一大信托阵营是华宝信托和上海国投, 他们重仓个股数量分别为 33 只、18 只,而排在第二阵营则是山西信托、平安信托、深圳国投等, 他们也分别重仓 11 只、10 只、9 只个股。 数据显示,华宝信托在三季度除继续重仓持有二季度建仓的皖能电力、双鹭药业、青岛金王、蓝星清洗外,还加大了对海博股份、青岛金王、双鹭药业仓位投入,而像东源电器、 广博股份、 龙元建设、兔宝宝、横店东磁等却是被其新进仓持有。 上海国投除继续重仓二季度建仓的浦发银行、 陆家嘴和浦东金桥外, 又新进重仓了上海本地房地股世茂股份和万业企业。
偏好中小盘 信托资金投资风格与基金、券商相比,有两大鲜明不同的特点,第一特点就是基金、 券商喜爱扎堆金融、地产、石化、金属非金属等行业,信托公司投资则没有什么目标性,基本上是全面开花。第二个特点是,基金、券商喜爱大盘蓝筹股,且大多为行业龙头, 而信托资金投资的个股很少为行业龙头, 大多为各行业中的二三线个股, 最多也不过是细分的行业领军人物罢了, 他们所持个股股本大多较小。数据显示,信托重仓的120 只重股中有 106 只个股流通股本在3 亿以下, 这或许与其资金实力的大小有一定关联。
•第六大推动力•
券商:继续看好石化 喜欢单兵作战 三季报显示, 三季度券商重仓公司的持仓变化非常大, 本期共有50 家券商出现在 252 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其中,增持公司为41 家, 减持公司 52 家,31 家公司持仓比例较二季度没有变化。三季度, 券商新进建仓的公司家数达到128 家, 占全部重仓公司的50.79%; 被剔除的公司也多达 86家,占比34.13%。
偏爱石化 增仓社会服务业 三季度, 券商共计持有上市公司 10.45 亿股, 持股总市值 206.25亿元,分别较二季度增长了 5.1%和36.13%。
今年一季度, 石化取代服务业成为了券商重仓第三的行业, 二季度更是打败金属非金属成为了券商第一大重仓行业, 本期石化业卫冕成功,重仓家数从二季度的 32 家增加到 41 家,持有市值也从 19.82 亿元上涨到 27.06 亿元。 此次被增持的公司中, 大多为三季度业绩优良的公司,如吉林化纤、山东海龙等。
社会服务业作为三季度券商的新宠, 被重仓公司家数由二季度的5 家上升到本期的 11 家,持股市值从 5.77 亿元增长了 322.88%,达到了24.4 亿元,成功取代了二季度金属非金属被重仓的地位, 成为券商三季度第三大重仓行业。 而本期券商重仓前十大公司中, 第二和第四的位置也均由社会服务业公司所占据,如大众交通、首创股份等。
持股分化 表现疲软 统计显示, 在三季报券商跻身十大股东的252 家公司中, 有 215家公司为单家券商所持有,30 家公司被2 家券商共同持有,5 家公司被3 家券商持有, 重庆啤酒被东方证券、宏源证券等4 家券商持有,刚上市不久的芭田股份则受到10 家券商的共同青睐。三季度以来,由于市场加剧动荡,上证指数仅上涨了0.89%,而本期被券商重仓的252家公司三季度以来市值缩水了10.1%,远远输给了大盘。
•第七大推动力•
私募:继续减仓 相互锁仓 由于一、 二季度私募资金的持续减仓,其资金投资力度不大,盘口较轻。 特别是从各大信托网站查到的那些阳光私募的投资业绩增长水平与今年上证综指增长水平相比,表现并不容乐观。
延续一、二季度减仓思路 按照本刊第 23 期、37 期对私募的评选标准,《红周刊》在 1522 家上市公司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 34家私募基金,他们在三季度共持 31只股票。与其在一季度持有67 只个股、 二季度持有52 只个股相比,所持个股数量明显减少。 统计数据还显示, 私募基金在三季度末共持股6935.91 万股,持股市值为 13.79 亿元,与二季度的16282.22 持股数以及18.68 亿元总市值相比, 分别下降了57.4%和 26.18%,减仓迹象明显。 如果拿三季度数据与一季度的数据相比,减仓现象就更加明显,这说明大盘越到高位, 私募基金恐高心理越强。
重仓股表现平平 虽然上述数据显示私募减仓幅度加大, 但我们可以发现参与持有31 只股票中,不乏有被重仓锁定的个股,其中就有 12 只个股被 2 家或2 家以上私募资金持有,如:中江地产就被深国投-睿信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 期、4 期等重仓,冠福家用被深国投-明达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2 期、3 期持有,甚至还有部分个股第一或第二大流通股东均为私募基金,如华西村、创兴置业等, 但相关个股在三季度的表现却不容恭维。
统计这31 只个股在三季度的表现, 可以发现仅仅只有8 只个股跑赢同期上证综指的45.32%的涨幅, 其中以云南国投-中国龙资本市场资金信托计划重仓持有吉林森工表现最好,涨幅为94.07%,而表现最差的个股是被深圳国托-尚诚证券信托持股的普洛康裕,下跌9.8%。 以算术平均综合看,三季度大盘总体上涨幅为28.74%,而计算这31 只个股从 10 月 8 日至 11 月5 日期间的涨跌情况, 可以发现平均下跌11.99%,其中跌幅最重的是被平安信托-平安证大 1 期集合资金信托、2 期持有的保定天鹅,下跌幅度为25.76%,已经远远高于同期大盘 1.48%的跌幅。(证券市场红周刊)
未实施价格优惠承诺 基金联盟拟狙击鞍钢股份 <script></script><script src="https://m.pinggu.org/bbs/mainjs/content_stock_pic.js"></script> 注:为提高实战参考价值,以上图片动态行情实时生成,便于观测该股最新表现。 |
| 【查看网友对该股的评论】 【查看该股更多资讯】 |
“我们一定要对这一议案投否决票”,11月9日,某投资机构负责人在电话那端对记者表示,语气中含着气愤。
这位负责人所在的机构是鞍钢股份(000898.SH)(
股吧,
行情,
资讯)的重要流通股股东之一,引发其抵触情绪的则是鞍钢股份于10月25日发布的一则公告。
10月25日,鞍钢股份发布了2008、2009年日常关联交易定价原则的议案公告,其中关于铁精矿的定价原则未变,但是实施价格优惠的承诺却不见了踪影。
变脸 鞍钢股份在准备收购鞍钢集团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时,董事会于2004年12月29日审议通过了《新关联交易协议》,有效期至2007年12月31日。
该协议确定了从鞍钢集团采购铁精矿的定价原则:交易价格不高于调整之前的前一半年度中国铁精矿进口到岸的海关平均报价加上从鲅鱼圈港到鞍钢股份的铁路运费再加上品位调价后的价格。其中品位调价以鞍钢股份前一半年度进口铁精矿加权平均品位为基准,铁精矿品位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价格上调或下调人民币10元/吨。
在2005年5月9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关于向鞍钢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铁精矿实施价格优惠的承诺》,鞍钢集团承诺重大资产购买完成后,铁精矿关联交易价格在《新关联交易协议》所确定的定价原则最高数额上给予价格优惠,优惠的金额为前一半年度中国铁精矿进口到岸的海关平均报价的10%。
资料显示,该承诺系自公司收购新钢铁公司100%股权交割日起生效,至2007年12月31日终止。
“没提及优惠措施是因为期限到了,大股东给不给优惠是正常的,可以给也可以不给。”某券商分析师表示。
“取消优惠的事发生在配股之后,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从正常逻辑讲,投资者买卖股票是基于已知的信息,人们参与配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冲着这个来的。”上述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
10月24日,就在新关联交易协议发布的前一天,鞍钢股份公告称,本次共计11亿配股将于2007年10月25日起上市流通。
公开资料显示,本次配股增加的A股股份为1106022150股,其中无限售条件股东增加228240496股;有限售条件股东增加877781654股,发行价格为15.40元/股。
11月9日,鞍钢股份H股也公告配售完毕,19580万股H股将于2007年11月14日开始买卖。
据介绍,截至2007年11月5日,鞍钢 股份已收到H股股东的861份有效申购,实际认配股份为192453984股,占H股可配售股份数量的98.29%;鞍钢股份已收到1326份额外H股配股有效申请,共计300197425股,占H股可配股份数量的153.31%,额外H股配股申请中实际配股股份数量为3346016股。H股配股有效申购和额外有效申请共计492651409股,占H股可配股份数量的251.60%。H股发行超额认购率为151.60%。
争议 “配股认购非常的踊跃”,某基金经理表示,配股完成后,假设条件发生变化了,这对上市公司及其投资者的利益都是有损害的。
根据公司披露数据,公司约从鞍钢集团采购所需的80%铁精矿。预计2008、2009年公司钢产量分别达到1760万吨、1880万吨,分别从集团采购2250万吨、2400万吨铁精矿,某行业研究员表示。
假定2008、2009年铁精矿均价保持目前进口到岸价格750元/吨,如果鞍钢集团取消10%的价格优惠,将增加鞍钢股份2008、2009年营业成本16.9亿元、18亿元,分别降低净利润12.67亿元、13.5亿元,影响EPS约0.17元、0.19元。上述研究员表示。
而根据国金证券、招商证券、安信证券等券商的测算,如果最终的优惠降为5%,对2008年EPS的影响将为5%左右,如果完全取消优惠,对2008年EPS的影响将达到10%。
“鞍钢集团如果取消对公司铁精矿价格的优惠,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较大,将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某基金经理表示,我们可能会在将于2007年12月28日召开的2007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否决这个不合理的关联交易议案。
据记者了解,作为重要流通股股东的其他机构有的“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有的则正在酝酿派研究员前往调研沟通。
某行业资深研究员表示,实施价格优惠的承诺未出现在新的关联交易协议中并不意味着价格优惠的取消,鞍钢股份也许会出一个补充,毕竟,“定价原则”和“价格优惠”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