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3-9-13 15:34:12
包不同 发表于 2013-9-13 15:20
你知道背叛没有必然性就可以了
我都告诉你了,背叛是必然的。你不需要再向我重复吧!

现实中坚不可摧的信任和友谊的存在概率性不高,人类往往倾向于背叛,否则就不会有一盘散沙和各种人间悲剧了。其实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概念本身掩藏了人类的创造性,很多时候抽象的囚徒困境的合作均衡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囚徒困境的合作均衡其实更多的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基于人类的创造性解困的。如果人类限于囚徒困境,在抵赖和招供的面前,大家往往更多地选择招供。但对于现实并不存在于仅仅局限于抵赖和招供的零和选择,因为人类可以创造,人类由于创造而突破这种零和瓶颈,但是如果没有创造力,人类在零和选择中就会倾向于背叛,所以我认为背叛是必然的,至少是大概率的,而不是小概率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5:43:34
包不同 发表于 2013-9-13 15:25
另外你要知道,主贴所谈论的内容不是什么21世纪最新理念
是纳什早已研究过的事情.
你说的我不已经在3楼第一段就已经提及,21世纪最新理念是杂志吸引读者概念,这个我在1楼引述中就已经表达了,而且生物界的合作在达尔文时代就已经知道,但是当时生物学界的主导视角是竞争,并且这种竞争有一种血腥的味道,文章只是对原有的主导视角进行均衡,然后更为侧重地阐述合作观。

所以不需要你来说“另外你要知道”,你要表达的知道我早已经表述,但是你们都视而不见,自说自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5:46:10
周百五 发表于 2013-9-13 15:27
主贴完全没有展开这个论题,然后大家一头雾水地辩论。

题目而言《21世纪:合作而非竞争》,指什么方面的 ...
关于合作问题的研究始于纳什,不是什么21世纪,
是纳什改变了人们的看法,甚至对生物进化研究也产生了贡献,

纳什研究的灵感来自于囚徒困境模型.
囚徒困境模型真正的意义是反映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而不是什么必然背叛.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面对这个模型只是一笔带过,
深入研究这个模型的权威著作是<合作的进化>,

事情简单清楚,没什么好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5:57:06
包不同 发表于 2013-9-13 15:46
事情很简单

关于合作问题的研究始于纳什,不是什么21世纪,
你的事情很简单是你的自说自话哦!

21世纪新理念是期刊专栏标题哦,我前面都已经给你解释了。比如《新发现》8月份同样的21世纪新理念的主题是《遗忘而非囤积》,主讲记忆哦!是一种对上世纪的科学思想转变做的阐述,然后由这种阐述对人类未来的展望哦!你在吹毛求疵哦!

还有合作问题不是纳什的垄断专利哦!生物学本身在研究生态,生物学在研究对象深入到一定时刻必然产生的转变,正如力学在近代是线性的,但是现在的力学都是非线性的。合作的研究本身是基于对社会性动物种群的深入研究所扩展的视角,这里纳什的博弈论只是工具,而不是这个工具来决定生物学理念本身。

要不然你给我索引出某一期刊或专著对生物学合作视角是来自于纳什的理论的阐述?然后这种引申是学术界的共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6:03:51
read2010 发表于 2013-9-13 15:57
你的事情很简单是你的自说自话哦!

21世纪新理念是期刊专栏标题哦,我前面都已经给你解释了。比如《新 ...
见9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6:09:57
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方舟子

     1950年,美国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在斯坦福大学给心理学家做报告时,讲了一个故事。警察在盗窃现场附近抓到了两名疑犯阿尔和鲍勃,把他们分开审讯,并分别向他们开了条件:如果两人都不招供(疑犯彼此“合作”),警方没有他们盗窃的证据,将以携带武器这一较轻的罪名各判处一年监禁。如果两人都招供并牵连对方(疑犯彼此“背叛”),两人都将各判处10年监禁。如果有一人招供并牵连对方,而对方不招供,此人将被免于起诉,而对方将被判处最高刑期20年。

    阿尔会想:“鲍勃要么招供要么不招。如果鲍勃招了,而我不招,那么我将被判20年,我招了则被判10年。如果鲍勃不招,我也不招,那么我将被判1年,但是如果我招了,我将被免于起诉。所以不管鲍勃招不招,我招供都是最好的选择。”鲍勃也这么想。最终两人因为都“理性”地选择招供而被判了10年。但是如果他们都“非理性”地选择不招,则只会被判1年。

    理性的选择却不能带来最佳的结果,这个“囚徒困境”后来成了博弈论最著名的问题。博弈论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也是关于合作与背叛(或欺骗)的关系,但是条件有些不同。有两个人驾车回家,遇到暴风雪,被雪堆分别堵在了街道的两头。司机要么出来铲雪清除路障,要么待在车中。如果两个司机分别从两头铲雪(“合作”),就能都开回家并分担劳动付出。如果只有一个司机铲雪,另一个司机待在车中等对方铲完雪,他也能回家,而且还避免了劳动付出(“欺骗”)。当然,如果两人都待在车中,没人铲雪,那就谁也回不了家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选择呢?最佳的策略是做出与对方相反的选择:如果对方当“好人”铲雪,我就当“骗子”坐等其成;如果对方不铲雪,我就当“好人”自己来铲雪,这样虽然被人占了便宜,总比坐以待毙的好。

    博弈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后出现,本来是为了解决政治学和经济学问题的。上个世纪70年代,它开始被用来解决自达尔文以来就困扰着生物学家的一个生物进化难题:本质上是自私的生物个体为什么会进化出合作行为?它是自然选择作用下不加思索的本能行为,因此就连毫无思考能力的单细胞生物,也会面临着合作还是欺诈的两难,比如酵母菌。

    酵母菌通常利用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做为营养。如果环境中没有这些单糖,酵母菌也能利用其他糖,例如蔗糖(比单糖复杂的二糖)。但是酵母菌要先把蔗糖消化成单糖,为此需要分泌转化酶来催化这个消化过程。这个消化过程发生在细胞外(更确切地说,发生在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产生的单糖扩散开去,其他酵母菌也能利用。有的酵母菌的基因发生突变,生产转化酶的基因失去了作用,自己不能分泌转化酶,但是它们能窃取其他酵母菌制造的单糖,又可以节省进行消化的成本。它们成了“骗子”,而那些耗费能量把蔗糖变成单糖的酵母菌成了“好人”(合作者)。

    对群体来说,大家当好人彼此合作,全都生产单糖并分享,这样最有优势。但是对个体来说,当骗子最有优势。休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结果表明,一个酵母菌群体中好人的密度越大,当骗子的优势就越明显。他们认为这像是“囚徒困境”。在这样的群体中,好人和骗子分享全部的资源,而好人要承担生产成本,因此好人总是竞争不过骗子,一旦出现骗子,它们的后代数量会越来越多,好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等到骗子们统一了天下,末日也就快到了,好人遗留下来的单糖被耗尽后,群体就会灭绝。一个处于“囚徒困境”的群体是很不稳定的。

    实际的情形可能比这复杂。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好人生产的单糖并不是100%拿出来共享的,而是自己会截留一小部分,虽然私藏的这部分很少(只占约1%),却让好人在利用单糖方面比骗子有了一点优势,在一定条件下这点优势超过了制造单糖的成本,就会让当好人在总体上比当骗子更有优势。好人也会有机会。

    实验的结果的确如此。在好人的数量比较少、单糖的量也比较少时,能否有效地利用单糖就显得比较重要,好人对单糖的利用率高了1%,其优势较为明显,好人的数量会逐渐增多。等到好人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好人制造单糖花费成本的劣势体现出来了,骗子的优势反而更为明显,骗子的数量就开始逐渐增多了。最终,好人和骗子的比例会达到平衡。实验表明,不管一开始酵母菌群体中的好人和骗子的比例是多少,演变的结果,最后的比例都是一样的。

    因此,这更像是“雪堆博弈”,特立独行是最佳策略:举世皆好人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这样最有可能获得成功。

2008.4.12

(《中国青年报》2009.4.1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6:17:23
包不同 发表于 2013-9-13 16:03
见9楼
9楼可以得出你的结论吗?“博弈论本身并不指向竞争与合作的必然理念,当然它作为一个数学工具,成为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学和军事学的策略分析工具。博弈论在生物学的应用是一种学科渗透和交叉。”这种渗透和交叉变成了生物学的合作观念依赖博弈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6:19:32
read2010 发表于 2013-9-13 16:17
9楼可以得出你的结论吗?“博弈论本身并不指向竞争与合作的必然理念,当然它作为一个数学工具,成 ...
见35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6:23:29
包不同 发表于 2013-9-13 16:09
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方舟子
你的这个引述正好在论证我在26楼和30楼的论述哦!如果没有创造力,囚徒困境难以脱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6:25:30
read2010 发表于 2013-9-13 16:23
你的这个引述正好在论证我在26楼和30楼的论述哦!如果没有创造力,囚徒困境难以脱解!
我对你在26楼和30楼论证了什么没兴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6:29:43
包不同 发表于 2013-9-13 16:25
我对你在26楼和30楼论证了什么没兴趣
你对做鸵鸟有兴趣哦!而且26和30楼都事关你对囚徒困境的核心引申哦!老包同志好善于戴墨镜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6:32:08
包不同 发表于 2013-9-13 16:25
我对你在26楼和30楼论证了什么没兴趣
对于来说你最重要的问题你现在说不感兴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9 04:42:27
read2010 发表于 2013-9-13 13:46
囚徒困境全部都是重复博弈?
这话要反问你,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只见一面就不再见面了?
一次性博弈,产生只顾自己而不管他人死活的情形,是纳什均衡的,只能是你所说的“合作”的反例。
重复博弈,绝对自私自利被互利取代,只是说明互惠利己主义成功了,也不证明“合作”是双方无私的结果。
不论一次博弈,还是重复博弈,都同你津津乐道的“合作”没关系。你在囚徒困境中夹带私货是不成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