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新研究表明,大学里不做研究的教师(non-tenure-track instructors)与做研究的教师(tenure-track professors)相比,学生从前者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个结论对所有学科都成立。
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13/09/09/study-finds-students-learn-more-non-tenure-track-instructors#!
以前说到大学教师的科研,总有这样的陈词滥调: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不好的老师书也教不好。不知道这种陈词滥调是中国人的发明,还是其它国家也这么认为的。现在美国的这项研究证明,事实正好相反。
那么,大学里的教师为什么被要求做科研呢,而且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按理说,教师教师应该以教书为本,科研只是副业;大学的首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只是第二位的。那么,为什么会有现在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呢?
一种解释是,大学里,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凡是人都要分三六九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必须比出个上下高低,要么我骑在你头上拉屎,要么我当你的龟孙子,平等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来划分大学教师的三六九等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比论文。教学由于显然的原因,很难用来作为鉴别教师高下的工具,至少学生的评教是很容易被操纵的。其实,让大学教师比谁捡垃圾的速度更快,也能达到分出上下高低的目的,大学管理者也可以用此标准来提拔奖励教师。捡垃圾对社会的贡献不一定比研究经济学的贡献小,只不过让大学教师去捡垃圾失去了分工的比较优势。
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释?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