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14
今天和研究生讲我自己的博文《论社会科学研究的6个转变》中的“由重视外部信息转向一样重视内心感受”一条时,我提出了一个思想:要分清反应与感受。并将内心感受做了如下划分:
第一,超我与本我的内心冲突。我请一个学生 “举例谈,什么是内心感受”,学生说:例如,我们会计要做真帐,因而要慎独,在无人在场的情况下要能自律。我说:你这个解释还不是个人内心感受,实际是你在背书;你没有当过会计一定没有会计的感受,但一定有向父母要过钱,我问:你有过骗父母拿钱然后自己挪作他用?例如:你跟父母说,暑假要参加一个提高班,需交学费5000元,其实是想让自己多几次上肯德基等?如果我们做这样的事情觉得理亏,《弟子规》里说:“事虽小、不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但又很想多要点钱,于是,在利与义上出现了焦心与天人交战,这时候:你就有了个人感受。
其实,其他的矛盾心理,如我们的后悔心理,都是内心的感受。反之,你只管按自己的私意和本能直接行动,而没有一个选择的纠结过程,则可以说,你仅仅是反应而已,根本谈不上个人内心感受。人在纠结与矛盾的心里感受上总会去选择,而选择就得思考和衡量,从而就会促进对事物的认识。
第二,对习气的反照。有一个故事:在高速公路转弯处,一人听到迎面而来的司机冲他喊:猪!我问学生:如果你是这个司机,你会怎么反应?学生支支吾吾,大概是因为不好说。接着我把故事讲完:这人一听对方喊他猪就马上喊回去:你才是猪、你全家都是猪!然而,话没完,只见前面路上果然有几头猪,于是,急转弯回避时出车祸了!故事讲完,有学生说:当时我也多半会喊回去!我的解析:孔子曾经说: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孔夫子也许知道,人的第一思绪多半出于习气,而习气并不能总与现实境况契合,于是,主张判断应该以基于对第一反应的内照下的第二感觉为依据,即:“再思”;而“三思”则可能又跳回“本能”与“习气”。对习气的反观内照才是内心感受;反之,不经思考即与行动则多半是反应而已。因此,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内省,即自我批评,内省的基础和来源就是内在心理感受,即对真相的感知与对习气的扬弃同时进行的清醒觉知状态。
我的体会是,有意跳出自己对对象的第一感受,然后再去感受客体,则一定会发现很多新鲜的“真相”;例如,看时装展时你有意识地跳出看美女的第一生理感受,则可能就能发现:时装美、音乐美,也许还有时装展里的其他艺术创意,等等。此外,对自己的习气行为问一个“我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你就能除了获得对“上瘾”的解脱外还能发现一些活生生的真理、真相、真情。
第三,独孤时对内心里出现的各类心理迹象的观照。人在闭着眼睛静坐的时候,在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中会出现一些心理迹象,例如:别的时候的某些场景的模糊性再现,甚至还会出现如梦境一样的景象,我们如果能冷眼观照这些---即:自己看自己“摇”的心理万花筒。在进入独个儿的自己看自己“摇”的心理万花筒的世界里时,我们会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很多习气或“臭毛病”。对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心理花絮进行思考,对自己的习气的形成进行思考,我们会发现许多人生的道理。此外,静坐或独自一人散步的时候人的思维会更清晰,从而能很好地打腹稿;独孤时人们也可以把忙碌时没思考完的问题继续有效地进行。曾经有同学问我:你为什么有那么多思想?我当时没回答,但是,有一次在静坐时,这个问题自己冒了出来,于是,做了一些思考,基本的结论就是:独处的时候容易产生思想。在一部宣传佛教和禅学的书里看到,佛说:宇宙茫茫、独来独往。我的感觉也是:人的本质就是独孤,即:不被任何人和物所维系的唯一状态!我们在静坐、在独自一人散步的时候,自然就会对内心内外的现象观照但又不被维系,于是,“为什么”这样的质疑感就会自动冒出来、甚至“真相”也会自动在知觉上显现出来。于是,思想就会容易产生并形成。
第四,有现场感的觉醒状态。“活在当下”这个词目前已经为大家耳熟能详,但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个状态呢?不一定。日用而不知,本来就是道的状态。《素书》里说:“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弟子规》有一段话说:“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很好的说明了,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有现场感,即有对现场的注意,心里要有一根爱惜人和物的弦,没得现场感里的这根弦,就会容易出状况,例如:毛毛躁躁掀门帘,门帘不经用,且会吵着里面的人,出现这种毛手毛脚的状况的人多半是心里有戾气或杂念或没有好习惯,心存仁厚的人就不会这么冲冲撞撞的。所以,生活在道的状态下的人是心里爱惜人和物且有现场感的人,这就是人的觉醒状态。《金刚经》有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的体会,如来就是人的觉知状态,且是一种爱惜人和物的现场感知觉。再例如,我们洗碗的时候如果有现场感的觉醒知觉,就会自动寻找既节约水又小心不打破碗且还能把碗洗干净的方式方法,从而体现爱惜人和物的情愫。难怪禅师们说:穿衣吃饭均是道呢。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我们读很多书、记忆很多东西,如果不关注内心感受,则真的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大概只是“活字典”而已。活着,且能感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