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范剑勇,杭州商学院、上海大学王立军,浙江软科学研究所沈林洁,中共浙江省桐乡市委党校 原载《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标题注释」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项目批准号:03BJY009)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陆铭、陶然两位博士提出的批评与建议,文中错误概由作者本人负责。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地区差距 一、引言 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事业和经济发展一直是沿着两条主线同时展开的:一是对外开放,大量外资涌入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处于开放前沿的广东省获得了港、台、澳、欧美数量巨大的直接投资,快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改革率先在农村试行、然后延伸到城市,使得农村劳动力从先前低效的集体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为农村快速工业化创造了制度上的前提条件,而且更深的意义是,当城市经济活力不强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差异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述两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中国近20年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在各地区取得的进展差异极大。有的地区(如3大直辖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东部沿海地区、东北3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而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则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袁志刚、范剑勇,2003)。 外资投资区位的非均衡性、各地区的市场规模与自然资源禀赋的迥异共同决定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同时也决定了产业在空间上发生集聚的动态演变过程。由于一国之内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相对自由,这种产业集聚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特别是由相对贫穷的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本文探讨的是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之间的这种必然关系,定量描述这种受产业集聚影响的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与数量。 本文一定程度上是作者以前相关地区差距研究的延续。在这些相关研究中,范剑勇、朱国林(2002)分别按三次产业与亚地区间差距(按泰尔指数分解地区差距)将地区差距详细分解并发现:从产业角度讲,地区差距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与非农产业在地区间不均衡分布引起的;从亚地区间的差距演变来看,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因此,两个角度综合起来,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集聚。袁志刚、范剑勇(2003)从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差异上实证分析并进一步阐明了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直辖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范剑勇(2003)从制造业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地区市场规模差异与要素流动性4者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了引发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产业集聚机制。他发现,东部沿海地区高的人口密度(代表地区市场规模)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FDI 向东部沿海地区涌入、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是改革以来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本文则从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的角度进一步详细举证其对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贡献。诚然,有关地区差距、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的研究着眼点也仅限于数据描述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结构。 在具体展开分析前,我们先作以下说明:(1)本文的产业聚集是比较宏观意义上的聚集,这种集聚区别于更低层次上的集聚(如硅谷或城市意义上的集聚),是在一个国家内区域层面上的产业空间转移与聚集;(2)根据各地区工业化阶段和体制条件的不同,本文应用类聚方法把中国分为6大区域:原来的3大直辖市、东部沿海各省、东北3省、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注:除直辖市(未包括重庆)外,剩余5个地区包括:(1)东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省;(2)东部沿海各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省;(3)中部省份: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省;(4)西北地区: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5)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3)本文使用的数据除作特别说明外,均来自当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调查所得。该次调查的网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共有857个调查县、5000多个乡、8000多个村和68000多个农户。调查不涉及被调查者是否为城镇户口的问题。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定义界定为:劳动力转移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包括到乡外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或劳动力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均计入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同时由于婚姻关系、考取大中专院校和参军离开农村的均不视为转移劳动力。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单说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理;第三部分是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详细结构描述;第四部分则是结论。 二、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理 根据笔者理解,区域层面上产业集聚的起因一般说来有3种:一是由地理位置等自然资源特征差异引起的,如沿海地区的开放首先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这完全是外生的,也是属于比较优势范畴的;二是由市场规模大小差异引起的,如沿海地区丰富的人口资源等,这虽是外生的,但属于新国际贸易理论范畴,它已假设了不完全竞争与产品差异性,当人口丰富的地区易于实现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和对产品差异性的追求,以及地区一体化水平从低水平向中间水平转化时,市场规模大的地区易于实现规模经济并成为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者,这是一种温和的产业集聚;三是新经济地理学范畴的产业集聚,它假定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由于某种偶然的因素导致一个地区演变为产业集聚区、而另一地区则沦落为低效率的农业区,这是一种极端的产业集聚。本部分首先简单介绍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业集聚理论,然后阐述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地区间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出现的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单一理论都不可能完全解释中国的产业集聚现象。本文也仅从劳动力要素流动、市场规模概念来理解中国的产业集聚现象。 1.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产业集聚的解释 新国际贸易理论(Krugman and Venables,1990)的模型结构如下:存在地区1和地区2,两个地区都有制造业和农业部门,其中制造业部门生产的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差异性产品,农业部门生产的是常规模报酬的同质农产品。同时,该模型还规定:地区1为核心地区,它占有世界资源禀赋的60%;而地区2为外围区域,它占有世界资源禀赋的40%。但两地区的人口分别为60%和40%,因此任何一个地区都没有相对比较优势。这时,我们发现地区一体化进程(即地区贸易存在运输成本的反义)与地区生产结构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当一体化处于中间水平时,核心地区1的制造业份额超过它的要素禀赋份额60%;而当一体化水平很低时(即没有发生贸易往来、制造业产品在地区间的运输成本很高),各地区为满足当地需求而处于自给自足水平,其制造业份额等于其要素禀赋份额;当一体化水平很高时,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选择又取决于各地区要素的价格差异,地区制造业份额又回到要素禀赋份额(图1)。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