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无法从根源上控制问题的发生,那么只能尽量采取其他措施来进行弥补,也即通过
信息安全产品的部署来应对网络上多发的安全事件。
1、信息安全整体平稳、细分领域景气分化
纵然信息安全事件从意识层面多次冲击监管层以及企业的安保观念,信息安全防护亟需加强成为共识,然而从我国信息安全的市场规模发展来看,却远不如外界想象一样热火朝天——稳定,但谈不上朝气蓬勃——在整个IT行业中并不出彩。
从根源上讲,造成国内信息安全“外热内冷”问题的原因在于下游客户知、行并未统一,简单来讲就是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在IT建设中却将其视作锦上添花、并未赋予较高的优先级,尤其是对于自身资金并不宽裕、盈利受经济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信息安全消费的主角是以金融、电信、能源为代表的大型国企以及ZF、军工机构——不仅建设资金较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对于相关政策贯彻力度较大,因此能保障行业平稳发展。
表1:信息安全客户分类

短期内“合规性需求稳定、自主性需求有待发展”的行业现状难以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整体增速不会太快。根据IDC的预测,2012~2016年国内信息安全行业的复合增长率约13%。
图1:中国信息安全行业未来4年复合增长率约13%

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安全行业演进节奏非常快,且产品功能有愈加专业化的趋势,行业内不断涌现出功能各异的新产品和服务。目前信息安全行业已形成三大类、约二十小类、近百种产品的行业格局,细分程度非常高。
图2:信息安全产品体系

从产业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由于信息安全各细分市场发展历史、生命周期各不相同,现阶段的新技术新应用、下游客户对安全的理解和目标发生变化,以及网络威胁的趋势,都导致细分行业景气度和增长前景分化。例如:
处于高速成长期的细分领域有:统一威胁管理平台(UTM)、安全运行平台(SOC)等
目前处于成长期的细分领域有:入侵防御系统(IPS)、网站应用级入侵防御系统(WAF)、防数据泄密系统(DLP)等
目前处于成熟期及衰退期的细分领域有:入侵检测系统(IDS)、防火墙/VPN、防病毒软件等
图3:信息安全细分行业2011-2015年复合增速

2、国内外厂商共同竞争、行业缺乏龙头企业
总体上,信息安全行业形成国内外厂商共同竞争、行业高度分散的格局。
1)国内厂商市场份额较高
与IT基础设施格局不同的是,国外厂商在信息安全行业的市场份额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甚至从数据上比不上国内厂商,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安全厂商的技术水平超过国际领先安全厂商。需要肯定的是,在信息安全领域国内安全厂商与国外厂商的技术竞争力的确较之大多数IT细分领域更为接近。
国内厂商之所以能够在信息安全领域成为重要玩家,原因在于:
虽然国外竞争参与者一般拥有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更为融合的产品链,但他们大多定位于高端客户,而中小客户市场则由众多国内厂商把持。
由于政策限制、安全审查等因素掣肘,国外厂商无法涉足需求广阔的ZF、军工等安全敏感领域。随着安全保护警觉性的提高,预计金融、能源、电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也将逐步对外资进入予以限制。这为国内厂商在这些领域的发展赋予了绝对的优势。
国外厂商逐步退出下游需求即将迈入或正处于衰退期的细分领域,而国内厂商并未放弃残存的蛋糕。例如入侵检测(IDS)市场已基本见不到外资安全品牌的身影。
信息安全市场分析: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