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40 0
2013-09-25
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2657
那些组织和监管金融系统的人士总把对流动性的需求挂在嘴边。如果说一项计划会破坏流动性,那么这项计划基本上就没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了。

但究竟什么是流动性?去年我为英国ZF做股市评估时,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告诉我,衡量流动性的最佳指标是价差——某只股票某一时刻的买价与卖价之差。但考虑到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某一时刻既买入又卖出某只股票,这一指标其实意义不大。其他人则把交易量作为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但这导致了一个循环论证:这类交易之所以不错,是因为它促进交易。从交易所所有者的角度来说,这么说是合适的,但从其他人的角度来说则不然。

人们对流动性的追求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之上。银行告诉客户,他们如果想取存款立刻就可以取出,尽管这一点在所有人都同时取款时是不可能做到的。常有人说,这种信心把戏让银行业显得与众不同——银行拥有一种“制造货币”的神秘力量。但同样的伎俩也在其他许多市场被使用,目的是制造一种可获得性超出真实水平的假象。

我相信无论何时我想坐39路公交车,我都能坐上——我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这趟公交其实只能装下一小部分住在沿线、并同样以为想坐就随时能坐的人。我家的电器只要一按开关就能运转,但如果每个人都在同一时刻打开他们的电器,电力系统肯定支撑不了。

有效的资本供应之所以是可行的,是因为个体需求彼此之间并不完全相关。公交公司和电力供应商仔细研究不同用户需求之间的相关性,相应保留一些经计算得出的备用产能。但这些备用产能给公众带来的好处要大于给其所有者带来的价值。所以,就像供电的例子一样,当供应的可靠性真的很重要时,监管部门便要求行业提供更高的产能,要高于行业自愿设定的水平。

如果电力的交易量上升,而备用产能却没有增加、甚至减少,那么拉闸限电的事情就会增多。因此,更高的交易量会降低、而非增加有效流动性。此外,高频交易者的活动性质决定了他们不能提供有意义的流动性,因为他们不提供任何资本:每日收盘时他们的净头寸是零。

如果我们在管理金融体系时,谨慎程度和能力能像管理电网那样,那么金融危机就不会出现得那么频繁。当然,电力有其特殊性,因为它几乎不能被储存。这导致消费者特别容易受到影响,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以如此谨慎的态度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健和弹性。但这也让电网相对更容易抵御住恐慌性抢购的冲击。多数其他商品——食物、燃料和货币——都是可以储存的,因此,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对供应商的能力和供应链的安全保持信心。事实证明,我们有理由相信沃尔玛(Walmart)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的管理者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但我们没有却那么强的理由相信大型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货币区别于上述其他商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ZF能印钞;但它却无法生产出食物或燃料,也不能发电或迅速造出又一辆39路公交车。矛盾的是,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为金融体系的用户带来更多安全性,反而降低了安全。原因就在于,原本须为维持金融体系的持续运转承担起责任的管理者和监管人士清楚,他们总有一道可以依靠的后盾。

所以,衡量市场流动性的最佳指标,是客户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们的要求会得到满足。如果用户得安装自己的发电机或储存罐头食品,供应链应该是出了问题。如果潜在用户把钞票藏在床下或把黄金藏于阁楼,金融体系的运转应该是失灵了。如果用户能用他们投资组合中最低限度的现金操作,股市应该就是在有效的运转中。流动性是供应的安全性,而不是交易量。我们称之为流动性的东西,往往是下雨时却找不到的那把雨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