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817 2
2007-11-19
“如当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班级排名倒数5名,下学期立即转学”。近日,大兴区兴海学校要求借读生签署的“转学”协议引起部分家长的不满。校方表示,此协议是想向家长施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昨天,大兴区教委已责令该校立即终止签订此协议。(11月15日新华网)<p>  据悉,兴海学校是一所包括小学部和中学部在内的公立学校,该地区因外来人口较多,吸引了众多借读生就读。日前,学校突然要求借读生家长签署《兴海学校中学部借读生协议》。协议中注明:借读生如果期末考试中年级排名倒数5名,或出现吸烟、斗殴、与老师发生冲突以及未按时缴纳借读费者,要立即转学。</p><p>  笔者不知道,时下有没有专门为“差生”设立的学校,倘若设立了也一定人满为患。因为在所有的学校都有“差生”,“差生”转学了又会出现新的“差生”,这种相对性的“差”总是周而复始。既使是最优秀的学生,恐怕也会最终沦为“差生”——他失去了“差”的参照物。</p><p>  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承认学生的智力有高低,学习态度有好坏,但“差”永远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理论,在某个方面的“差生”或许就是另一个方面的优等生,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因学生的考试成绩差便以协议的形式强制其转学,这显然是学校在推卸自身教育不力的责任,也粗暴地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益。</p><p>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无疑,要求“差生”转学就是一种歧视行为,暴露出了学校师爱的缺失和教育方法的简单。</p><p>  由此,笔者想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8岁才开始上学,其当时非但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发明才干,反而成为教师最厌恶的“差生”,因为他总是没完没了地钻“牛角尖”。一次,爱迪生突然问数学老师“为什么2+2等于4而不是等于5”,老师大为恼火训斥其“滚出去”。当然,爱迪生最终还是在学校开启了其求知的欲望,孕育了其发明的种子,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只是,倘若爱迪生遇到了兴海这样的学校,他又该到哪儿去上学?</p><p style="MARGIN: 0px;">  今天的“差生”,明天的弄潮儿。对学校来说,所有的学生都无好坏、优劣之分,那么对那些暂时成绩差的学生就应多一份宽容和善待,多一份责任和呵护,而不是歧视地看待他们。</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19 14:26:00
但是不是人人都是爱迪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9 19:39:00

这里的问题第一个是,一个学校凭什么不让人家上学?人家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限里,你凭什么不让人家上学。第二,教和学是两方面的事,你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全归于学,可能是老师没有因才施教,把责任全推给学生和家长,那学校的责任是什么?收钱?还是签这种约?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第三,一个期末考试能证明什么?

虽然说下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下,成绩是几乎所有的学校和学生都追求的东西,但无论如何,作为学校,应该知道一个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一个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决定一个学生的好坏,一个天天主动劳动,处处帮助别人的学生,就因为期末考试考了倒数第五就被归为差生?就得转学?这就是学校的教育方针有问题了,在这种教育方针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真的有可能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会,而这个社会,是不需要只会学习书本那点东西,而自私自利的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