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改革的逻辑与演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之二
本篇报告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的第二篇,对本届ZF的改革逻辑和演义做了深
入分析。
回复可见本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和目录。
本帖隐藏的内容
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衰竭,需要制度改革激发新的增长动力。过去价格、金融、
财政、行政、户籍和土地等多项制度约束了经济发展,未来这些领域改革可释放巨
大制度红利,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资源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已完成阶段目标。改革按进展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煤
水油气电运”,按难易程度由易到难排序为“水煤油气电运”。今年资源品价改四大
目标业已完成。明年的价改目标要密切关注今年底的发改委会议。
财税改革上收事权提高效率。上收事权减少地方投资的低效率。具体税制改革涵盖
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和资源税等领域。通过“摸清底细、抑制扩张、堵歪门、
开正道”来化解地方债务问题。
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市场配置资源。一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债市、PE、
民营机构等更有效率的配置方式和配置主体;二是推动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市场
化,改变银行的行为。
行政体制改革重点在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将打破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现有垄断,
让这些行业享受“供给需求双重增量”。
土地制度改革意在提高效率和盘活存量资源。改革将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并盘活
城市用地资源,以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户籍制度改革按双重标准分类推进。今年会出台《居住证管理制度》,内含国家和
城市两个标准,将起到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利于城市基础设施与消费和提升农业
生产效率三大效应。
各领域的短期改革最需关注。价格领域重在全国推广阶梯水价、电价,改革煤炭资
源税和铁路货运;财税领域包括营业税改增值税、优化支出结构、消费税和资源税
改革,摸底和控制地方债;金融领域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小幅开放资本
项目,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鼓励金融创新;行政体制改革意在转变ZF职能和加
快简政放权;土地领域,《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将先行一步,做好土地流
转的前期工作并开始盘活城市用地;户籍领域将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
改革将对经济转型产生深刻影响。资源品、土地、金融等领域的改革会约束制造业
投资,给传统行业带来去产能真正希望。行政体制改革意在放松管制改善供给,长
期利好许多新兴产业。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利好消费,而且土地改革可增加土地供
给和使用效率,真正根治高房价病。
目 录
1. 十八大改革:释放增长潜力 .......................................................................................... 5
2. 各项改革的进展与前景 ................................................................................................. 6
2.1 资源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完成阶段目标 ............................................................... 6
2.2 财税体制改革:上收事权,提高效率 ......................................................................... 7
2.3 金融体制改革:市场化配置资源 ................................................................................. 8
2.4 行政体制改革:职能转变,简政放权 ....................................................................... 10
2.5 土地制度改革:提高效率,盘活存量 ....................................................................... 11
2.6 户籍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双重标准 ....................................................................... 13
3. 改革的时间表和深远影响 ........................................................................................... 14
3.1 改革的时间表 ............................................................................................................ 14
3.2 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