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7-11-22 12:32:00
虽然看过类似的帖子,再看一次仍然感觉道理讲的透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2:57:00

绝好的文章,让人一目了然!太感谢了,这样的文章应多宣传,这才是一个真正爱国者的作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3:41:00
好的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5:57: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1、 什么是经济发展?
    简单的讲经济发展就是有钱,但钱从何来?钱只能印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印钞机不停的运转?
    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与世隔绝,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
    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
    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
    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
  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

信用货币,本质上就是一种信用关系。如果某个自然人或组织很有信誉,肯于对自己开出的任何借条按其上条款负毫不含糊的责任(所谓“君子一诺千金”,借条也无非是一种承诺,关键在于它可信不可信),这种被开出的借条就完全可以充当“货币”,因为人们相信持有它,有最后的保证,所以人们可以也愿意用它换自己想要的东西。换个术语,“货币”本质上,也就是一种“本票”。

这其中根本不需要“大家想办法去成立钱庄”。大家想办法成立的“钱庄”,其信誉也未必比某个人自己想办法成立的钱庄的信誉高(“大家”很可能是鱼龙混杂)。

如果一个社会从法律上规定只允许某个组织发行货币,那么货币也只是该组织对货币持有人的负债。或者说,在一切组织开出的借条中,法律上规定只有某组织开出的借条才算“货币”(拥有最高的流动性,法律上保证的求偿权),其他都不算。货币,无非也就是一种借条。

那么,就不是央行把钱“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恰恰是央行每发行一笔货币,或开出一批借条,就说明央行对公众负了一笔债。公众可以把借条存入(借给)商行,商行再凭此,把这些借条借给别人。这一过程中,信用关系在膨胀。为了不让信用关系无限地膨胀,于是有了法定准备金制度。该制度保证了,无论怎么扩张信用关系,信用关系总量会有一个极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6:04: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2、什么是对外贸易?
    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少,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这里稍有点欠想像力。两个岛上的货币的单位为啥非得都叫“元”呢?

哪怕一个叫“null”,一个叫“zero”;或者,一个叫“元”,一个叫“yuan”,也都可以吧?

持有nulls的人,对发行nulls的组织有债权;持有zeros的人,对发行zeros的组织有债权。无论是哪个岛上的人持有哪种货币,这种信用关系都是相同的。

用货币换货币,用货币换东西,都对应了信用关系的变化(货币发行方的债主不断变换)。

另外,上面那种决定汇率(即多少nulls可以换到一zero,或相反)的方式,叫作“购买力平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6:23: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3、什么是通货膨胀?
    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
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架了岛上的经济。

法定准备金制度可不是直接用来“调节产品价格”的。它是用来约束信用关系膨胀的。事实上,它给定了信用关系膨胀的一个上限(ceiling)。这种上限具体地用“货币乘数”表示。

基础货币究竟能否按货币乘数扩张,完全是不确定的。有时,央行就算再卖力气投放基础货币,货币总量也未必同比例增加——因为社会中的信用关系未必自愿膨胀。有时,央行就算再卖力气提高准备金率,减小货币乘数,只要基础货币量未显著变化,货币总量也未必显著变化——因为社会中的信用关系极易膨胀。

央行调节货币(信用关系)总量的方法,也不只有准备金一种。央行调节货币总量的目的也未必只针对物价——因为目标价格篮子的变动未必只是货币引起的。

关于“石子”的故事,就好比古老的寓言“皇帝的新装”。

我们是该说皇帝傻呢,还该说骗子精明呢?可能最该说的是,其实大家(所有stakeholds)都不傻——所有当事人都不傻,皇帝、大臣、百姓、路边小童……这正是一群聪明得不能再聪明的人搞的“闹剧”。

如果说“货币”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或结晶,关于货币,人们还会以其为载体不断附加智慧的。

不要埋怨骗子“坏”,这只不过是人性当中一些东西在做怪而已。愿者上钩。“赢则己智,亏则他恶”的心理如果一息尚存,这种故事就会不断发生而流传。货币却要为人性的东西而背黑锅——只不过是借口而已——这也正是人们“聪明”的表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6:45: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  4、房价能绑架中国经济吗?
    中国的房地产已经使中国央行发行了太多的人民币,如果房价下降,等于把那颗石子投进了海里,那么多印出来的钱会使中国产品价格飞涨,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看似房价与石子毫无相干,可是他们的属性是一样的,就是价格和价值严重的背离。实际上房地产的崩盘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而是整个中国经济体系。为什么政府迟迟没有把房价降下来,不是降不下来,如果真想降房价,只需要一道政令,房地产价格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可是后果谁能承担,严重通货膨胀谁来负责?
    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中国的经济,是无可置疑的,是客观实在的,没有人能改变。
    不管谁是总理,廉洁也好,贪污也好,都希望社会和谐,可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这里不妨可以讨论这个问题:

是先因为货币太多了,从而房价上涨,还是先因为房价上涨,从而货币太多了?

这又像古老的问题:“鸡生蛋?蛋生鸡?”不过,有兴趣的人,倒可以追踪一下历史逐年数据。反正鸡生蛋蛋生鸡,是不好有答案的。不如说,某年某月某日,突然某个爬行动物下了个蛋,该蛋后来孵化成了不像原爬行动物模样的、浑身长满羽毛的动物。这个爬行动物,不妨说是某条超级大鳄(或者一群大鳄。单只大鳄应该不能下出可孵化的蛋),不知怎么察觉到了某块土地上有猎物可寻,为了不惊动猎物,它(们)潜水偷偷地上了滩,登了陆,后来居然繁殖出了和自己不一样的动物。

谈“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的人,如果不清晰明确地说出究竟什么是价值,一个东西究竟价值几何,就是在讲不负责任的玄语。

“一道政令”这种“计划”手段如果真地立竿见影,才可能是悲哀,才可能更容易被别人把持、绑架。

如果你去绑架,你是愿意绑架一下子就可以拿出规定数目钱的人呢?还是愿意绑架一辈子也拿不出规定数目钱的人呢?尽管你都可以恼羞成怒地撕票,不过机会成本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

简化问题的理解,与简化操作的手段,可不是一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6:47:00
以下是引用hunter_tong在2007-11-21 19:31:00的发言:
经济学家没有责任把经济学理论讲的通俗易懂,很多情况下也做不到,正如物理学家难以让一般人明白微观世界的情况,生物学家难以让一般人明白遗传的原理一样,简单的拿是否浅显的标准来判断是不是好文章正如以头的大小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聪明一般荒谬。

首先说俺是外行。

俺觉得文章有漏洞,不过它对于吸引大伙关注、引发讨论而言确实是好文一篇。希望懂行的尽尽心谈谈文里哪些对、哪些有待讨论……

俺先抛砖,俺认为关于银子印多了的问题,文章忽略了资本市场,因而忽略了另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银子多了可以投,而且咱根本不愁没地方投。当然,现在咱百姓的金融资产面对财政收入增长就像蜗牛追刘翔,不过十七大说增加财产性收入,真把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整好了,人民币成了各国央行的储备,问题不就解决了,世界不也就和谐了?

另,把经济学理论讲通俗未必做不到,最多没多少人费心去做。物理界有科普大师,经济界的确少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7:10: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5、房价和通货膨胀有关系吗?
    可更棘手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如果降房价,面对的是马上的通货膨胀,可不降房价,那么面对的就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何去何从?
    所以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稳定房价,然后在社会产品增加时,减少货币的投放量,加上其他政策如加息、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等辅助手段,来使中国经济软着陆,这是最好的办法,我们看到的一切政令也是这个逻辑。不信的话,可以查阅一下近年来政府发布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业的措施。
    可是为什么房价不稳定而且更加的疯长呢?难道是开发商与政府在博弈吗?告诉你在中国没有人能和党叫板,几个肚子大点的开发商是没有这个实力的。实际上是幕后的另一只黑手在和中国政府博弈,这支黑手就是外资,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黑手。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可能(获得相关数据)计算一下房价的构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7:21: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6、房价高涨的原动力是什么?
    使房价上涨的动力很多,房价上涨对其有利的人就是动力之一,比如:为了GDP和个人利益的地方政府、为了赚钱的开发商、炒房族、以至于买了房的所谓“房奴”都是是房价上涨的动力,可是最大的原动力不是这些,是外资,是美国的以攫取超额利润的各大财团。
    开发商作为商人,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可是各行各业都有商人,难道想赚就有吗?那除非是神话。房地产业的开发商也一样,不是他们想赚多少就有多少的。根据价值规律,当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时,会有一种趋向正常价格回归的力量钳制价格的上涨,可是在中国的房地产业,这种规律似乎不起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一个参考范围的原因,如果以中国经济本身而言确实打破了这个规律,可是目前的情况是有一股力量在维持着房地产业的价格,即托市,那么谁在托市呢?
    谁能在房地产业失控能得到巨额利润的人就是托市的人。

如果可能,很想听听,比方“1万元/平方米-100平方米”的一套房子,对于中国的消费者的支出(考虑银行贷款),作者认为哪部分人会获得百分之几(特别是热钱方会获得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7:39: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8、坐在华尔街办公室的财团们是如何吸干中国山区一个农民的血汗的
    毛主席说过:“帝国主义没有睡大觉,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动,在图谋不轨,想达到他们的罪恶目的。诚然他们的气焰的确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但他们确实在活动着。”是不是冷战结束就代表着人类的和平得以实现呢?“一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就能掩盖帝国主义噬血的本质吗?人人平等的理念是对的,但它只不过是帝国主义用来欺骗人们的伎俩罢了,说到和做到永远是两码事。
    国际财团通过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使人民币加大发行量,然后通过房地产炒作,把中国的国内价格水平无限制的提高,GDP的增长又一次使人民币的发行量被迫提高。国际财团心黑手狠,双管齐下,目的就是使中国经济热到烫手,热到让每个中国人为之疯狂。
    我们暂不去关心这个过程,我们放眼未来,看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换句话说财团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明显,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财团们最乐见的结果。先做个假设,比如国际热钱在投资的中国房地产领域里上演最后的疯狂后,然后把房产成功解套全部变现,如果此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达到美国预期最高时,汇率是热钱逃离时需要相乘的那个倍数,会发生什么谁都能想到,所有热钱会一夜之间全部兑换美元逃离。财团们会赚得沟满壕平,中国市场上除了钱就是钱能遮住天的大把人民币将成为中国人民的噩梦。
    这是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财团最乐见的结果。近期美国不断的通过政治、贸易等手段逼迫人民币升值,而中国政府迟迟不升值或小范围的升值,远远没有达到美国政府的预期,这是在出口处的中美之间的博弈。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顺便提一句,如果真的这个升值预期达到了,中国楼市将重演日本上世纪90年代崩盘的历史。只是那时中国经济也会像日本一样进入一个连续低迷不振的不归路。
    在这种攸关民族生存的问题上,政府会坐视不管吗?就算是退一步来讲,一个完全不负责任的政府遇到这种情况,因为这个资本运作同时也极大侵犯了政府的利益,也会拼命反搏的。   

一个很简单的“(1+r)e1/e2是否大于1”的问题。

上面有一处较严重的错误:外资找中国央行把人民币换成外币(按楼主的逻辑,不换成外币,外国财团是不会“赚得沟满壕平”的),这是人民币回笼或者本国基础货币减少的过程,怎么又会出现“中国市场上除了钱就是钱能遮住天的大把人民币”的现象?

作者莫非想说:外资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人民币扩张,外资把人民币换成美元,人民币亦扩张?正换扩张,逆换亦扩张,然则何时不扩张也?

还有一点,如果到时候外资大规模用人民币换美元以出逃(不“大规模”,不足以彰显作者所强调的外资的“狠”吧),那么,那时候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是有升值的压力还是有贬值的压力呢?

另外,中国毕竟还有外汇管制吧?虽然,它的作用也会打折扣,但也不是那么脆弱无用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7:54: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9、在有关这场围绕房价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各方博弈中可能选择的中庸路线
    我一直相信:物极必反,中庸,是老祖宗留给后人解决棘手问题的杀手锏!
    既然是中国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的经济,那么我们就从“绑架”说起。何为“绑架”,应该是相对弱的一方,拿着相对强的一方的“要害”,使相对强的一方即便有能力对付弱的一方,但碍于投鼠忌器,无力可施。
    我们先来看看绑架双方的阵容和各自手上的筹码。房地产业的主体是开发商,所以开发商算一方,它绑架的要害是中国经济,那中国经济是谁的要害呢?是中国人民的要害,代表中国人民的,目前只能是中国政府。中国政府算一方。外资呢?它是煽风点火者,划到开发商一方。中国政府一方有公权力,可以通过税收、财政、经济政策、行政手段对开发商阵营施力,开发商阵营通过源源不断的后备资金来绑架中国经济,且不断的提高赎金。
    问题已经摆在这里,怎么办呢?冲上去一枪击毙,那歹徒非撕票不可,太极端不可行。所以有为政府开出药方,只要实现了某某一条既可降低房价的主意,就犹如这一枪击毙一样是不可行的。我们想象如何解救绑架事件的,首先要稳定住对方的情绪再一步步地靠近,但这种靠近虽会引起歹徒的敌意,但不会导致他撕票,然后再进一步稳定情绪,再靠近,然后条件成熟时,再稳准狠,即保证人质的安全,又要保证歹徒一举拿下。这才是真正的营救。
    所以中庸才是解决棘手问题的杀手锏。极端、盲目、冒进是要不得的。
    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绑架问题,就要围绕问题的关键部分一步步地施加反作用力,然后一举成功,才是正道。

作者说的,倒很像是“黑热外资”的手法。

如果,“黑外资”动急了,引起我们的察觉,它们又怎么能安全抽逃脱身呢?只能在不声不响中悄然却又大规模离场,才可能享受到成功“变现抽逃”的好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8:43: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
  
 3、什么是通货膨胀?
    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
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
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架了岛上的经济。
  4、房价能绑架中国经济吗?
    中国的房地产已经使中国央行发行了太多的人民币,如果房价下降,等于把那颗石子投进了海里,那么多印出来的钱会使中国产品价格飞涨,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听说央行用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物价的说法,照这种思路,各国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月都得调。

  房价下跌,就会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太荒谬了,即使没有理论分析能力,睁眼看看四周也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的是十多年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前段时间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引发的次债风波,导致的是整个国际金融界的资金紧张,迫使美联储等各国央行连续注入流动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19:02:00
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
 
   5、房价和通货膨胀有关系吗?
    可更棘手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如果降房价,面对的是马上的通货膨胀,可不降房价,那么面对的就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何去何从?
    所以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稳定房价,然后在社会产品增加时,减少货币的投放量,加上其他政策如加息、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等辅助手段,来使中国经济软着陆,这是最好的办法,我们看到的一切政令也是这个逻辑。不信的话,可以查阅一下近年来政府发布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业的措施。
    可是为什么房价不稳定而且更加的疯长呢?难道是开发商与政府在博弈吗?告诉你在中国没有人能和党叫板,几个肚子大点的开发商是没有这个实力的。实际上是幕后的另一只黑手在和中国政府博弈,这支黑手就是外资,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黑手。  
   

  1.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你到底有没有搞清楚?究竟是房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还是通货膨胀预期引发房价上涨?

  2.照你的说法,我国政府把最好的办法都用上了,只是因为美帝国主义的破坏,所以才控制不住房价。那请问,当年美国自己的房地产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香港、台湾、泰国的房地产泡沫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为美联储主席不如咱周行长英明,还是因为咱社会主义阵营的神勇破坏呢?

  3.请不要把任何国内矛盾都转嫁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头上,这么做和美国的一些反华政客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舞台,进来玩就要输得起,好比当年马哈蒂尔责怪索罗斯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20:17:00
写得好,但是现在的国家领导层学经济的太少了,我甚至好怀恋朱容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23:02:00

夸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23:26:00

文章虽有缺陷,但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版主这样大张器官的讨伐有些不厚道了,而且,出手就见了下风,如真想提高大家的经济学水平,你也应该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而不是搞一堆经济学术语,辛苦些写的好一些再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23:29:00
感谢楼主的文章,感谢!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23:38:00
希望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08:15:00
以下是引用shnubc07在2007-11-22 23:26:00的发言:文章虽有缺陷,但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版主这样大张器官的讨伐有些不厚道了,而且,出手就见了下风,如真想提高大家的经济学水平,你也应该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而不是搞一堆经济学术语,辛苦些写的好一些再发

(1)“科普”代替不了专业学习。

每个专业里的人都没有义务“想提高大家的该专业的水平”,这种专业水平也不可能仅通过科普就完成的。

这里再举些可能不恰当,但有点相关的例子。如果有人向你做“量子力学”科普时,说出了“亮晶晶的光子跑来跑去”,你不要信。如果有人还没有对你解释清楚什么叫“质(素)数”,很多情况下,你就不要相信他如何解释“1+1”的意思。

(2)既然想做科普,也应该尽量避免一些基础性错误。更不应该用某些喧嚣的语言。如果“科普”本身并没有表现科学精神,这样的科普也许更应该“辛苦些写的好一些再发”。

(3)虽然人们常说,最大的道理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出,但这里还需要注意几点:讲“最简单语言者”是否真正悟到了“最大的道理”;讲“最简单语言”并不是放弃严密思考、做基础训练的理由;悟到“最大的道理”,并不代表能运用该道理“经邦济世”,现实操作要遇到太多微妙的关系,这些可不是用“最简单语言”能说完的,简并化的做法,本身就应该注意自己的缺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08:48:00
以下是引用candle121在2007-11-22 16:47:00的发言:另,把经济学理论讲通俗未必做不到,最多没多少人费心去做。物理界有科普大师,经济界的确少些

哈耶克说过:自然科学家,主要是影响同行专家们,但经济学家主要是影响一些外行人:政客、记者、公务员和一般公众。

个人以为,经济学的科普同自然学科科普不同,自然学科科普如果出现错误,不会对社会有太多不利的影响,而经济学的科普如果出现错误,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同时,在“正误”判断上,经济学比自然学科模糊得多,许多检验是需要相当长时期的,并且不是可控制、可重复的。在科普的结论上,科普者必须保持足够的谨慎。

如果没误解哈耶克的话,(即使不做科普)经济学者应该谨慎自己对大众的发言。如果一种经济学科普工作想附带强烈的政策取向,这种面对大众的工作就更要谨慎了。“理性的自负”尚要不得,更何况“不理性”的自负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08:55:00

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如果有人想用“科普”的形式说明某种东西已经出现“价格与价值严重偏离”,如果该人根本没有向大众解释什么叫“价值”(该人自己对“价值”的看法),一个东西的价值应该如何判定或测量(或者,该人可以明确说出某物究竟价值几何),你应该相信这个人的话吗?你能从这个人的话里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吗?你该如何对待这个人的话呢?

科普,不是让大众放弃思考,更不是蔑视大众有思考的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09:11:00
我一直在想,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又是谁再次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10:30:00

揭示本质啊!!!如果中国大学的教授能如此教学生,中国兴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10:48:00
好帖子,支持,分析的简单明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11:40:00

獨道,精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21:21:00
那个专业的人都没有义务教其他专业的人是对的,但经济学家布同,学经济的目的是经世济民,就需要向人民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经世济民,那篇文章是有很大的硬伤,但你所指出的似乎不是其主要的问题,我在58楼的东东似乎更说明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22:07:00
以下是引用shnubc07在2007-11-23 21:21:00的发言:……但经济学家布同,学经济的目的是经世济民,就需要向人民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经世济民……

所以更需要记住哈耶克与马歇尔的忠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22:12:00
以下是引用shnubc07在2007-11-23 21:21:00的发言:……那篇文章是有很大的硬伤,但你所指出的似乎不是其主要的问题,我在58楼的东东似乎更说明问题

问题很简单:只要作者能说出,1万元/平方米-100平方米的一套房子,有哪些利益相关者,谁各获得多少好处,想说的问题就足够明确了。也不必兜那么大的圈子(冒着犯基础性错误的风险)。

只凭直觉,不凭实据,逻辑不密,怎么看也不是什么好的“经济学态度”;若把这种风气传授给大众,估计也不是什么好做法。

(国外哪些著名的自然科普作家会不考虑逻辑的严密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20:01:00
sungmoo大哥说得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