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yanxu0915在2007-11-20 9:29:00的发言:3、什么是通货膨胀?
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
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架了岛上的经济。
法定准备金制度可不是直接用来“调节产品价格”的。它是用来约束信用关系膨胀的。事实上,它给定了信用关系膨胀的一个上限(ceiling)。这种上限具体地用“货币乘数”表示。
基础货币究竟能否按货币乘数扩张,完全是不确定的。有时,央行就算再卖力气投放基础货币,货币总量也未必同比例增加——因为社会中的信用关系未必自愿膨胀。有时,央行就算再卖力气提高准备金率,减小货币乘数,只要基础货币量未显著变化,货币总量也未必显著变化——因为社会中的信用关系极易膨胀。
央行调节货币(信用关系)总量的方法,也不只有准备金一种。央行调节货币总量的目的也未必只针对物价——因为目标价格篮子的变动未必只是货币引起的。
关于“石子”的故事,就好比古老的寓言“皇帝的新装”。
我们是该说皇帝傻呢,还该说骗子精明呢?可能最该说的是,其实大家(所有stakeholds)都不傻——所有当事人都不傻,皇帝、大臣、百姓、路边小童……这正是一群聪明得不能再聪明的人搞的“闹剧”。
如果说“货币”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或结晶,关于货币,人们还会以其为载体不断附加智慧的。
不要埋怨骗子“坏”,这只不过是人性当中一些东西在做怪而已。愿者上钩。“赢则己智,亏则他恶”的心理如果一息尚存,这种故事就会不断发生而流传。货币却要为人性的东西而背黑锅——只不过是借口而已——这也正是人们“聪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