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调查发现
68万份数据4个维度透视“情感亚健康”等13大主要发现
日前,慈铭体检联合中国医师协会HMO、中国医院协会MTA、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在京发布《2012’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这是继《2009’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上海和广州地区)》和《第二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之透视北、上、广、深,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之后,第三次发布城市居民健康报告白皮书。
本次报告从个人、家庭、企业和城市维度,涵盖生活方式、易患疾病、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四大方面内容,共发布十三大主要发现,其中35岁至65岁人群成中国慢性病大军;家族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聚集现象超过遗传性疾病成“家族病”新杀手;上海、广州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体检异常上升趋势明显,元凶锁定PM2.5;城市居民“重”口味五宗“罪”,要口感不要健康;城市居民七成人快乐感偏低,四成人患有情感亚健康等,发现意义重大。
本次调查时间自2012年8月30日至2013年1月30日,以慈铭体检累计11年的百万健康体检数据为基础数据样本,共抽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成都、大连、金华、合肥等20个城市和地区,同时以新浪、新华网在线调查和线下访问调查方式进行,共获得有效样本量687,092份,其中参与调查对象男性抽样量占53.4%、女性抽样量占46.6%。年龄分布,18—25岁占6%,26—30岁占10%,31—35岁占16%,36—45岁占21%,46—55岁占24%,56—65岁占16%,65-80岁占7%。参与调查的城市中,一线城市参与人数占46%,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各占33.5%、20.5%。职业分布涵盖城市的各个行业,如保险业、电信业、房地产、广告业、航空航天、IT、媒体,出版、银行、金融业、ZF机关、机械制造、咨询服务等。
调查主要发现
发现一:35岁至65岁人群成中国慢性病大军
在对18—80岁年龄组的体检数据调查分析中发现,35岁至65岁人群是慢性病大军。调查发现,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呈明显上升,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调查还发现,一线城市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明显超过三线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还发现骨质疏松、牙病较三年前有明显升高。
慈铭体检专家指出,造成城市居民慢性病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的原因,主要和城市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其根源是城市居民健康知识匮乏,尤其是“重治轻防”意识根深蒂固。从慈铭体检对在体检中发现疾患的患者长期跟踪、检测和干预的实践证明,很多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健康管理得到控制和康复。
发现二:老年人体检异常检出率,骨质疏松居首
在对60岁至80岁的老人体检发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异常检出率居首位,占66%。其次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眼底动脉硬化发生率分别为64%和51%,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总发生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其他体检异常检出率依次是体重偏高、血脂异常、白内障、脂肪肝、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和心电图异常。结果表明,老年人群的高发病不仅和老龄退行性变和代谢率下降有关,还与老年人社会交往减少,孤独等负向情绪增多,压力增大,户外活动减少和热量摄入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等综合因素有关。
慈铭体检专家介绍,通过对动脉硬化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均与其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以,应特别注意老年心血管病的防治。从疾病源头上着手预防,改善行为生活方式,对代谢综合症等进行科学的健康管理。动脉硬化及其相关因素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关键。具体方法,如改善饮食,少吃富含胆固醇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定制化体力活动,定期复查监测,通过系统化持续的健康管理实现预防严重疾病事件的发生。
发现三:家族生活方式病超过遗传性疾病成家族病新杀手
调查发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病正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新型健康隐形杀手,其危害已超过家族遗传病。越来越多的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甚至一家三口罹患同一种疾病或多种疾病、癌症。其中,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肥胖、糖尿病、胃炎、大肠癌、肺癌的聚集现象尤为严峻。究其原因,夫妻、子女或者大家庭成员,长期遵循相同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相同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等,极易导致家庭成员患上同一种疾病。
慈铭体检专家表示,共同生活的微环境加上相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是慢性病和传染病发生聚集现象的重要原因。例如,一家三口喜食油腻、动物内脏顿顿不忌口,就非常容易造成夫妻双双患脂肪肝。再者,夫妻之间一方吸烟严重,造成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二手烟的环境中,造成家庭整体肺部健康受损。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极为重要,同时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也是做好家庭健康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发现四:近六成人感染幽门螺杆菌,40岁以上人群是防控重点
在对慈铭体检近两年的体检数据统计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HP)达到58%,其中,40岁以上年龄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调查还发现,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或人群中,采取分餐制或餐具消毒的家庭不足3%。慈铭体检专家提示,胃幽门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引发胃癌的危险因子。幽门螺旋杆菌传染力很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避免感染家人,最好采取分餐制和餐具消毒的方法。HP防治工作应将40岁以上人群作为防控重点,该年龄段健康体检项目设计中应涉及HP感染筛查。目前,常规应用的检测方法为碳13(C13)和碳14(C14)尿素呼气试验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抗体检测。检出阳性者应该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发现五:北京、上海、广州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体检异常上升趋势明显,元凶锁定PM2.5
调查发现,呼吸系统异常检出率占77%,其中老人和儿童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二。43%的城市居民表示曾出现心悸、疲劳、晕眩、呼吸困难等心血管系统异常症状。相比较2009年调查,北京、上海、广州上升趋势明显。究其原因,城市居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异常主要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导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PM2.5。不仅如此,PM2.5指数还决定心情指数,在本次抽样调查中还发现,一线城市居民表示已经习惯,但同时表示会直接影响户外活动的频率。二线城市居民更关注PM2.5的指数变化,PM2.5指数越高,心情越差。三线城市调查表示,PM2.5会对心情有影响,但有户外活动时还是会参加。
专家解释,空气中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粘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然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但非常容易吸附有毒物质,而且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直达细支气管甚至肺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进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有研究表明,PM2.5会导致动脉斑块沉积,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脏病或其他心肺疾病问题。
慈铭体检专家建议:PM2.5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业烟雾空气污染和公共场所吸烟。城市居民在上下班路上、地铁站及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次,尽量减少吸烟或者远离吸烟人群,减少二手烟对肺部的侵害。最后,如果早上起来发现雾气较大时,最好放弃晨练。若一定要晨练,建议进行太极拳、慢走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不需要再加深呼吸的活动方式,并且运动过程中一定要载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