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贡献一点稳定产出阶段的想法。
基本背景是,美国研究大学政策分析的教授,正在终身,发表过一打以上的同行评审的文章,保持每年二到三篇左右的速度,可以算是稳定产出了。至于突破影响,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现阶段尚未有任何进展。
到了稳定产出时候,其实更多是一种习惯与劳力的结合。基本需要几个条件:一是你的定量分析基本不能落后, 得保持持续的学习;二是当发了一定文章后,有了些定式与更多的想法。这种惯性使得发文章显得更容易些。当然质量并不一定更高。但至少数目是在快速增长。想法更多,但同时在POLISH 这些想法的时候,容易落入既定的框架,这也是数目增长,质量不一定上升的原因。 三是这个时候,一般TENUER都有了,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大多开始探索更新的领域,不同的方向, 以求更大的或者是突破的影响。当然TENURE保护下, 不少教授也可以停止不前。这是个竞争尤其激烈的阶段, 不仅指学术方面, 更多是学术,生活与其他使命的肉博阶段。 能不能沉下心,有没有大视野其实更多的决定了个人的研究前途。个人的情商与交往决定了个人研究的社会地位。只管写文章其实是行不通的。
所以稳定产出阶段的策略好象是不一样的。要更多注重合作,更多吸纳新的理论,探索前沿的东西。 能不能做出来有大影响的工作都取决于这个阶段。 合作不仅是发更多的文章,而是发更好的文章。当数目有了一定的量后,质量才是更重要的所求。所以这个阶段团队合作更好的设计研究项目,更多的吸纳新方法与视野,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