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87 4
2007-11-22
作者: 王文琦

  一轮涨价才过了20余日,成品油供应又陷入紧张局面。据说,缺油较为严重的湖南、江西等省,已经有不少人专程来粤加油。而在浙江,则发生了200人持铁桶闯入一加油站抢油的事件。还有一些地方,公交车因缺油陷入停顿。

  紧张缘何发生?昨天有报道披露,一些民营成品油供应企业囤油上千万吨,等待涨价。看来,囤积居奇,要挟涨价,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当然,囤油的,不仅民营。这种伎俩,也已不新鲜,地球人都记得,上月底的那次提价,也是由闹油荒开始,然后,由石油巨头领头“逼宫”,最终发改委不得不违背“年内不涨价”的承诺,作出调价决定。

  现在,大家关心的是,“逼宫”会不会再次得手?“逼宫”的理由,无非是国内油价要与

国际油价接轨。业内人士经常这样辩解,如果不接轨,石油企业便是高价进口而低价销售,长期如此,必然面临“亏损”。石油企业也是企业啊,而且还是上市企业,做不好,岂不是无法向广大投资者交代?道理听起来是再冠冕堂皇不过,可是却经不起推敲:好的不急着接轨,为什么对老百姓不好的东西,偏偏那么着急接轨?

  油价接轨的一个前提是,一个国家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比较高且不得不达到这么高。目前,我国的对外依存度是多少?有不同的版本和说法。2006年的报道称,当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7.3%;最近的报道说,2007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这么高的依存度似乎在显示,价格接轨确有必要。但仔细分析我国石油开采和销售便知,我国的石油进口热情明显高过自产热情,今年1~10月原油进口同比增13.8%;但今年10月份原油产量仅同比增1.9%,为1580.55万吨;而2004年10月的原油月产量就达到1474万吨,很明显,自产增长的幅度远远低于GDP的增幅。

  实际上,我国完全可以实现石油自给或者把对外依存度降到较低水平。原石油部长王涛曾指出,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应该将原油进口量控制在每年1亿吨,将石油对外依存度降至25%。目前,中国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只占预测储量的37%,资源潜力还很大,石油供应立足于国内的想法是可行的。石油自给不但有利于稳定价格,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至为关键。在这个问题上,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有过深刻的教训。1973年和1979年,正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巴西(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8%)连续遭遇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经济一蹶不振。为了彻底摆脱石油危机带来的损害,巴西开始致力于石油自给,从陆上到海洋,大力探测、钻探,终于在2006年实现石油自给的梦想。油价掌握在自己手中,经济再获生机。

  令人不解的是,我们有自给能力却偏偏主动提高对外依存度。我们的石油企业不是把国内油首先卖给国内消费者,而是卖到国外去,又从国外高价进口一部分高价油,然后叫嚷着要跟国际价格对接。这种把企业利润看得高过国家利益的做法,已忘记一个超级垄断型国有企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虽然中石化19日公开表示已经紧急停止

成品油出口,但其他两巨头尚未见行动。

  中国人的消费水平决定什么样的油价,否则,将会伤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奉劝石油巨头,不要在油价上挑战国人的承受极限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22 07:59:00

有多少油荒是出口惹的祸

作者:徐经胜

  11月19日,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发出紧急通知,向下属各炼油生产企业做出“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的要求。其中,中石化公开表示已经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为避免国内出现成品油供求矛盾,发改委此前曾对两家石油企业提出过“严格控制出口”的要求。(11月20日《北京商报》报道)

  目前的“油荒”是有目共睹的。有报道说,11月14日,在浙江曾出现200人持铁桶闯入一加油站抢油的现象。不可否认,由于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油荒”的出现。但是,就是在国内闹“油荒”和油价大幅上升的时候,还有大量的成品油被出口,这无疑助长了“油荒”的出现和蔓延,助推了油价的上涨。

  海关总署8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国

成品油进口达到2174万吨,同比降低1.0%;成品油出口898万吨,同比增长26.2%。仅从这些的数字看,进口的成品油有将近一半又被转以“出口”,这样的进口再出口,意义又有多大呢?而且成品油出口的增幅还大得让人心惊。

  成品油进口再转以“出口”,对广大老百姓当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相关企业来说,赚头可大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当前的定价机制下,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不能接轨,跟不上国际成品油涨价的步伐。对国内的炼油企业来说,成品油卖给国内远不如出口划算,更何况许多成品油出口还能够享受到税率高达11%的

出口退税优待。

  成品油出口,得利的只是相关企业,但危害却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是直接造成了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地区“油荒”的出现,助推了油价的上涨。其次,我国为此不得不通过进口填补缺口,这不仅将支付更高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容易危及我国的

能源安全。据报道,美国和日本的实际石油储备规模都远远超过国际能源总署规定的相当于上年进口量90天的水平,分别为158天、169天。而我国即使在首批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仅能形成30余天原油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

  从民众和国家的利益出发,禁止成品油出口绝不只是暂时的,而是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08:02:00

无法从容以对的成品油出口

作者:杨耕身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能源需求大国而言,石油作为战略储备物资,远没有到能源过剩的时候,因此也远没有到可以利用石油出口赚取利润的时候。当石油这种能源仍是国民经济命脉之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优先保障国内供给。

  11月19日,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发出紧急通知,向下属各炼油生产企业做出“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的要求。其中,中石化公开表示已经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为避免国内出现成品油供求矛盾,发改委此前曾对两家石油企业提出过“严格控制出口”的要求。据11月20日《北京商报》报道,专家认为,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占有国内油品供应和出口的主导地位,理应对国内成品油需求负责,应首先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而不是一味出口求得利润。

  在“油荒”大面积出现的时候,掌控着国内成品油供给的中石油、中石化停止成品油出口,全力用于国内供给,这应是一件自不待言的选择。但尽管中石化“忍痛割爱”,网上舆论还是骂声一片。这不奇怪。并不是因为中石化此举,未必出其本意,而来自国家发改委三番五次的要求,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过去一直持续的这样一种局面:一边是国内出现的大面积“油荒”,一边却是石油巨头们“一味出口赚利润”。在全球石油供应趋紧的情势下,这里面多多少少暗含着“宁予外邦,不予家人”的意味,这是公众永远不能接受的。

  无论如何,中石化停止了成品油出口,这不论对于缓解国内成油品供应现状,还是对纾缓公众对垄断巨头一直诟病良多的情绪,总是有一些正向作用的。

  这个时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全球

能源紧张的背景下,在能源安全已等同于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并且在中石油、中石化作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的要求下,中国到底有多少底气可以从容看待石油公司通过出口成品油赚取利润的做法?

  并不是像石油公司所说的,“国内成品油实际大部分都是在内部销售的,出口只是很少的比例。”国家海关总署9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国成品油进口达到2174万吨,同比降低1.0%;成品油出口898万吨,同比增长26.2%。成品油进口降低、出口增长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我国部分地区“油荒”的局面。今年8月份,我国共进口原油1404万吨,原油出口30万吨;进口成品油253万吨,出口成品油129万吨。就今年前8个月总体而言,我国共进口原油1.1亿吨,出口原油218万吨。成品油方面,进口成品油同比减少,出口增长。这样一组数据,也让中石化的一些说法不攻自破。

  成品油出口早已不是新鲜事,垄断巨头被公众舆论指为“见利忘义”也早已有之。这是一个事实:无论是国内“油荒”,还是中石化被迫以停止出口来确保国内供应的做法,都已不是第一次。2005年下半年,为了应对油品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调整成品油出口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控成品油出口。为此,发改委从当年9月起至年底,暂停汽油和石油

出口退税,而且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当同样的事情再度上演,我们已经必须重新审视相关鼓励或支持成品油出口的政策了。

  如果说,国内成品油价的“跟涨不跟跌”,充斥着石油

垄断行业对于民生的挤榨;以所谓的停产减修、减少供应来对主管部门进行逼宫请涨,充斥着垄断行业的霸道,那么,在油荒背景下的出口赢利之举,则已不能不让人产生对于能源安全这种国家安全的忧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能源需求大国而言,石油作为战略储备物资,远没有到能源过剩的时候,因此也远没有到可以利用石油出口赚取利润的时候。当石油这种能源仍是国民经济命脉之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优先保障国内供给。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石油公司“停止成品油出口”不应只是一时的应急之策,而应成为一个常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08:03:00

油价上调后油荒为何仍难消除

在油价上调后“油荒”迹象在个别地方却呈扩散态势,有评论认为这是相关油业逼宫,以迫使发改委再次提高油价的结果。不管这种推论是否成立,至少有些问题应该重视起来了,即我国石油企业的公益身份与逐利身份如何界定,其社会责任感通过何种刚性机制充分体现出来,其过分逐利的自私倾向如何才能受到制约……

  ⊙周发群

  自国家发改委11月1日大幅调高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后,个别地方的“油荒”局面并没有因此杜绝。据报道,全国某些城市再次出现了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在成都郊区,等待加油的货车长龙绵延数公里;在郑州,近郊不少加油站限量供油;在湖北某地,甚至出现了公交车因加不到油停驶的现象……

  在成品油价格上调以前,由于人们对油价即将上涨的预期非常强烈,一些

加油站囤积居奇,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油荒”迹象。但是,从11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规定汽油、
柴油
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消化了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根据商品最基本的供需原理,此时炼油企业会加大生产力度、囤积的商人会将此前的存量成品油拿出来销售,可偏偏在这种情况下,“油荒”不仅未能消除反而在个别地方呈现出扩散趋势,为什么?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市场对成品油价格有着进一步上涨的强烈预期!

  现在,我们要追问的是,谁在制造成品油价格进一步上调的预期?

  在国家原油价格飙升,屡创世界记录的情况下,国内不少炼厂却纷纷“停产检修”。这无疑将大大减少市场的供应量,并给人们心理上带来巨大影响。据报道,仅今年7月份因检修而减产的炼化企业就包括大庆石化、金陵石化、燕山石化、茂名石化、长庆石化、广州石化、上海石化等,同时还有许多炼油厂表示要在未来两个月内“检修”。个别炼油厂的检修时间长达三个月。

  根据行业惯例,一般炼厂都在3、4月的成品油消费淡季停产检修,而今年停产检修的炼油厂不仅比往年多、持续时间长,并且,正好选择在成品油消费旺季,而在往年这个时候正是炼油厂开足马力进行生产的时候。今年8月4日,发改委发通知,要求“炼油厂要努力增加原油加工量,合理安排企业检修时间”。由一个部委专门对企业具体的“停产检修”时间作出规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炼油企业“停产检修”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成品油出口的激增因素同样在影响着人们的预期。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我国成品油进口同比降低1.0%,而成品油出口同比增长高达26.2%。

  在最近“油荒”迹象扩散的情况下,我国两大石油巨头在11月19日分别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下属各炼油企业“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中石化还公开表示已经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而在此之前,发改委曾对国内两大石油巨头提出过“严格控制出口”的要求。但这一要求显然并未得到认真执行,否则,石油巨头的“紧急通知”绝不至于拖到现在才下发。在“油荒”迹象日趋明显的情况下,石油巨头的“紧急通知”反而容易被市场理解为,是对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状况的确认,进而加大市场对油价可能再次上调的预期。

  导致市场对油价上涨充满期待的原因有很多种,但通过上述分析即可找到根源所在,即人为因素在制造并加剧“油荒”的出现,这暴露出我国在石油安全方面的巨大漏洞。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石油储备不足,石油安全很大程度上系在石油企业身上。而我们的石油公司是国有企业,它们不仅肩负着盈利的任务,更肩负着维护国家成品油供应安全的职责。相应的,我国石油巨头们的发展、经营资金来源于全民的积累,靠全民的支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靠政策支持获取更优越的发展条件。而这些外部因素都决定着,我们的石油巨头不应该单纯去追求利润,还必须遵循公共企业的原则,把公益、社会责任当作第一目标,把全体国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石油安全的重任等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石油巨头所拥有的垄断地位近似于一种国民授权(当然是被迫的),即国民通过让渡一部分权益给石油巨头,换取其提供充足的石油供应。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丰厚利润的石油巨头们,应该通过优质的服务、充足的市场供应来弥补民众让渡的那部分权益。否则,民众的利益就将因为让渡的权益未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受损。

  有人提出建议,通过给石油巨头们一定的财政补贴激发石油巨头们对成品油供应的热情。这种建议虽具有可行性,却并不具有合理性。因为我国石油巨头们凭借垄断地位已经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这种利润不是它通过参与市场竞争、降低成本获得的,而是通过民众让渡部分自身权益、凭借行政力量赋予的垄断地位获得的。中石化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约350亿元人民币,比增65.4%,中石油上半年赚了818.3亿元。为什么不能将其中的部分利润用于弥补炼油的亏损,而非得另由财政补贴即由全体国民买单呢?石油巨头们获取的利益中不正包含着国民的“补贴”吗?

  油价上调后“油荒”继续上演,外界普遍认为是相关油业再次逼宫,迫使发改委再次提价的结果。不管这种推论是否成立,至少有些问题应该重视起来了,即我国石油企业的公益身份与逐利身份如何界定,其社会责任感如何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其社会责任感通过何种刚性机制充分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国有企业该怎样对民众让渡的那部分权益作出回应?这些问题不解决,在石油巨头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之间有关价格调整的博弈就不会停止,“油荒”现象恐怕也难以避免。

  (作者系江苏省

扬州市郊区总工会副主席、作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08:04:00

停止成品油出口是应该的

作者:肖华

  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发出紧急通知,向下属各炼油生产企业做出“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的要求。其中,中石化公开表示已经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为避免国内出现成品油供求矛盾,发改委此前曾对两家石油企业提出过“严格控制出口”的要求。(11月20日北京商报)

  从这两个大公司发出的通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出现成品油供求矛盾,是和成品油大量出口有很大的关系,否则这两个大公司也不要发出这样的通知。

  石油企业为什么要大量出口

成品油,当然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表面上看起来,这无可厚非。市场经济,追求更高利润是企业的天然法则。但是,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中石油、中石化不是私营企业,而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维护社会责任,保护人民利益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有的时候,这个责任应该大于追求经济利益责任。

  抛开国有企业这一层来讲,中石油、中石化也不能不顾国内需求一味的大量出口。石油企业能有今天,能获得如此高的利润,或多或少的沾着国家政策的光。国家在石油企业上有很多优惠政策和待遇,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还不是石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国家也是希望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和待遇,使石油企业多为人民作贡献。可是现在石油企业却拿着这些优惠政策和待遇,生产的石油出口到国外,追求更大的利润,这和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待遇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就拿这几年国家财政每年补贴的上百亿来说,如果用这些钱生产的成品油出口到国外,恐怕无论这么说,都难以让人信服。

  中国的成品油价可能确实比国外低,但是其利润并不比国外低多少。因为决定利润多少的还有成本因素。成品油的成本包括所耗水、电和劳动力等成本。而这一切我国都很低。如劳动力成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首届青年华商峰会上曾说过这样的话:“在美国每小时工资约是16美元,在墨西哥约是4美元,在中国约是0.5美元”也就是说中国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不到美国的百分之四。花人家百分之四的成本,如果生产出的产品和人家一样价格,这纯碎是暴利。因此国内油价低于

国际油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从这些来说,中石油、中石化发出通知,要求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并不是良心的多么高尚,而是应该承担的责任。对有关部门来说,也不应当对一些石油企业以宽忍,凡是违反出口禁令的应当予以重罚,或者取消国家对其优惠政策,补足和国外成本的差价,总不能让这些企业利用国内的成本低优势,到国外倾销国内产品,造成国内供油紧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