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264 0
2007-11-22
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人为本,报告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

  我对“学有所教”有着特别的感受,这里想谈点自己的不成熟看法。先不说义务教育阶段,单论大学时段的“学有所教”问题该怎么落实好,就很值得谈谈。

  我觉得最需要保证的一点,就是让考上大学的贫困生,顺利念完四年大学,而不能因为经济条件而遗憾地辍学,甚至一开始就“失学”。这里的“学有所教”的落实问题,主要倚仗于国家助学贷款的保驾护航。

  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向来为人诟病,但对此,教育部肯定感觉很冤。说句实话,最近几年,在帮助贫困生上学的问题上,教育投入已然有了长足的进步,资助形式和种类也比较全面了,国家、省、校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的提供不一而足,覆盖面也极为广泛。受益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正在日渐渐提高。

  这些都有理由让我对高校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涯抱以乐观的预期。可以想象,只要对这些资助方式有所了解,并通过合法途径争取到这些,那可以断言即使是家庭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生,也不必再为学杂费、生活费而每日心怀惴惴,以致耽误学业。这就是那位著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公开场合一再宣称的,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学费原因而上不起学。

  真能这样,我想这位新闻发言人,也就能少挨很多骂了。王先生可能感到很委屈,但现实条件确实不容我们过于乐观,这倒不是说这类资助金投放不足引起的,而是相关学生及家长对这类资助政策的无知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在广大农村,大部分方圆百里几十年未出过一个大学生的村落,对这些国家的教育惠民政策,一无所知。收到大学录取通知时,一般是喜忧参半,最后经济地权衡后,很可能是忧战胜喜,于是社会又多了一个打起背包南下的打工仔,少了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

  我丝毫没夸张,因为笔者四年前就曾陷入过同样的窘境。幸好当时随通知书寄来的资料讲到了叫“绿色通道”的助学贷款,但当时全家还是不敢相信,以为交不起第一学期学费,就再无上学希望,也别提助学贷款了。于是东挪西凑借够第一学年的几千块钱学费。但等我报名时才发现,因我们的无知,很多家境宽裕但对政策领悟得相当深的同学,轻易地贷了四年的学杂费,我在大二开始申请,但已比入学时手续繁杂多了。

  说这事只是想说,真要保证“学有所教”,不是仅仅把钱向教育领域一砸了之。相关的配套宣传必须跟进,最好从中学特别高中就向学生重点推介。教育部应组织相关政策宣讲团,如十七大宣讲一样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力争将相关政策传达到每个学生和老师、家长耳中。让学生无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学习上。而高校也应加大助学金发放管理力度,使套、占贫困生奖、助学金的事件尽量杜绝,以期尽有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